婚恋心理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婚恋心理问题_婚恋心理解析 > 婚恋心理保健 > 心理课堂内心的声音

心理课堂内心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2-8-3 15:06:09   点击数:

有伙伴提问:为什么追寻内心深处的声音,往往是对的呢?内心的声音它是什么?内容的声音是怎样形成的呢?

内心的声音,是成长中慢慢形成的,最开始是小婴儿本能的欲望,用身体、用语言探索世界,表达“想要”、“想做”……

当小宝宝被好好满足,会形成全能自恋感,内在的声音会变大,遭遇现实挫折,会产生怀疑——这世界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妈妈也不是全能的……看到现实后,孩子会有小小的抑郁。(题外话:咨询中,遇到自恋型的来访者,当对方感到抑郁,这可能是一个好转的迹象哦。)

从全能自恋到现实自恋,一个孩子内在的声音会变得更加客观:有些事我能干、有些事我做不到,周围的人和事,很多都是好坏一体的,这会让一个孩子的现实感增加,不再处于“非好即坏”的分裂位。

“我想做”和“我能做”之间,是一个反复练习实践的过程,比如,一个孩子爬梯子够东西:一下子够到了,很开心,够不到,会再想办法接着够,爬的再高一些,当孩子完成后,会格外高兴,胜任感增强,如果不小心摔了一跤,会伤心哭泣、失望等等,所有尝试探索、包括受挫的过程对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哪怕是失败,体会整个过程的完整性,以及在全过程中的情绪流动,也比被阻断要好,被打扰和阻断的情形太多了,伙伴们可以自行脑补。

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被阻断和打扰较少,TA的专注力就得到了保护,内心就很清晰(内在清晰的孩子会看到关系本质,甚至是很多心理咨询师也望尘莫及的),升起一个声音(意愿)——去行动——承担结果(无论好坏)。

每一个小愿望的升起、实践、承担,是一个人“自我形塑”的过程,在这条路上,内心会越来越“笃定”。其实内心的声音(意愿)无所谓好坏、没有标准答案,很多人卡在了不知道自己内在的声音是什么;有些人卡在了行动时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有些人卡在了不能承担后果。所以,听从内心的声音,不是听到了就OK,而是我可以行动起来并承担后果,这也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体的,不是分开的。没有行动和承担的“知”,是没有意义的。

再分别说说,卡住的三个点:

一是我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这脱不开我们的文化背景和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集体主义的主流文化,个人的想法和主张是容易被忽略的;控制型的养育环境也容易让孩子压抑真实想法。在“试错”成本很低的孩童期,孩子被管理得过于听话不是好事,长大了,很容易陷入迷茫,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人的智慧来自于身体、情绪、感知觉、以及和万物相连的本能,太早把“道理”灌输给孩子,TA的智慧来源被窄化,可能到青春期时,就封闭到了头脑层面,过于理性、机械、刻板,和身体、情感失联,孩子自己也不舒服,但是说不出来,咨询或团体中,每个人的眼泪都是珍贵的,因为那是“找回”自己很重要的载体。

二是卡在了行动时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当下拖延、行动力差的人很多,也是“内耗”的原因,事情还没干,就累得不行(心累),头脑千回百转,追求完美的人更会如此,甚至会想好每一个步骤再行动,一旦脱离自己设定的轨迹,就会各种担心,包括养育孩子。

这样的人,特别害怕“失控”,没有办法把事情、我、孩子之间的边界分清楚。当然,也别太谴责自己(谴责也是内耗),因为内心的害怕“失控”,也是我们成长中慢慢养出来的:缺少心理依靠的童年、“万事靠自己”、“人活一张脸”等核心信念的植入,让人没有办法把心神全然放在“干脆利落地行动中”。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这种问题,家长可能要思考:我是不是也是害怕失控的人?我养孩子的过程中是不是太“大包大揽”?孩子试错的机会少、做成事的机会少,或者是,孩子也会使用“被动攻击”的方式“报复”控制型的父母哦。

三是卡在了不能承担后果。对孩子来说,最严重的伤害(惩罚)是“妈妈不要你了”的被抛弃感。做了事情,结果不好,甚至是犯了错,父母能和孩子“站在一起”,这是一个孩子敢于继续尝试、放手做事的基础,尤其是在“试错”成本低的孩童时期。

生活中有太多相反的例子,比如那个母亲在学校走廊对孩子猛甩耳光的视频,孩子颜面尽失、生无可恋、一跳了之的悲剧,那一刻,满世界的荒凉……

成年人也是从孩子长起来的,不能承担后果,有很多原因,比如前期成长太顺(长时间处于全能自恋中),遭受了一次打击,一蹶不振;比如,害怕周围人的指责、负面评价,导致想“钻到地缝里”、各种“外归因”;比如,结果不好,内在胆怯的孩子被唤起,恐惧关系破裂,自己面临“被抛弃”……

接下来,再谈谈,怎么找回内在的声音

一方面,是放下头脑,从身体入手,“觉察”表面上是头脑的觉察,再往深处,其实是身体的觉察。事情来了,迎过去,头脑的“觉”和身体的“察”要结合起来。

我习练瑜伽15年,最大的收获,是有能力和自己的身体在一起,在呼吸和体式中,找回自己的感知觉,也活在丰富的感知觉里。

当下是,我们的身体赶不上我的头脑,所以,让头脑慢下来,是第一位的。具体落在现实中,就是遇到了事情,头脑冒出来的想法?别太快下定论、想方法,把意识回归到身体上,先好好呼吸,体会自己的身体,哪个部位有感觉,多在那里停留片刻。这么做,不是不处理问题了,而是,能靠近自己的真实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去看事情,看事情中的人,会很不一样。

另一方面,从小事情入手,行动起来,体会事情的完整性。这一点很重要,唯有行动,能让我们在找回内在声音的路上,变得笃定。大事情害怕做不好,就先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给花浇水、买菜、做饭、完成一道题、看完一页书、写完字……目的不是结果圆满,而是过程完整。

做这些事情,也是让我们投入到“关系”中,我们和事情的链接过程,就是建立关系的过程,我每天的阅读、心理分享,也是我在和心理学建立“深度关系”的过程,被别人喜欢是副产品,先享受过程,副产品是什么,顺其自然。

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较看重和人建立“关系”,比如“亲子关系”。投入到亲子关系中,你得先看见“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别陷在自己过往的“教训、惨痛经历”里,带着崭新的目光,看孩子,也要启动你的身体觉知,好好听TA说话、看TA如何处理问题,不要“拯救”、也不要“见死不救”,能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也体会事情的完整性(发出意愿——行动——自我负责),就是很棒的父母了。

作者简介

专业学习历程:

-年,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中级

年—年,师从台湾赖念华博士,学习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剧进阶、督导+小时

专业擅长领域:

青少年心理咨询,亲子关系咨询,不同年龄段的成长性团体。个案咨询、团体时长:小时+

手机号码:

机构名称:辽宁盘锦本土心理咨询中心

栏目介绍

本栏目由盘锦在线网联合盘锦本土心理咨询师团队联合打造,每周一期。为普及心理学知识,促进婚姻、亲子等家庭关系的改善而设立的栏目。助力小城美好生活,我们一直在路上!

盘锦在线栏目合作及投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sso-milano.com/hlbj/2748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