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作者:海苔
来源:泛科学(PanSci)
编辑:
宣宣
社长说
“尔康,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为什么?!”
“紫薇,紫薇,你听我解释!”
“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
爱情里的禁忌、隐瞒与逃避「你怎么了?」她语带关心地问我。
「没、没有阿。」我说,一副心虚的表情。
「每次都这样,问你什么都不说。有心事就说出来阿,大家一起出来面对!」
「喔,就真的没有啦。我真的有事会跟你说。」我其实很想说,之前告诉她心事时,就说我又烦她又爱乱想。
现在好了,我索性都吞下去不说了,却又说我都闷在心里。
她到底是在矛盾啥(机车行老板语气)?这样到底是要我说还是不说?
男女之间的六大禁忌话题(TabooTopic)
几年前,一个对岸的朋友写一封信来问我,为什么很多话我们反而不敢跟最亲密的人说?为什么最心爱的情人,总是有一部分和自己隔得最远最深?那时我刚好在赶毕业论文,偷懒地丢了一系列文献给他让他自己去读。一直到前阵子,才有幸整理了远距离恋爱的文献,总算把这个问题做一些可能的诠释。
谈到异性间的禁忌话题,最早应追溯到Baxter等人年做的研究。他们想知道情人、红粉知己、以及有可能变成情人的李大仁等三种人,在聊天的时候最不敢聊到的是什么。虽然看到「禁忌」两个字,总不免让人与「性」产生联想,但根据他们汇集多个研究、每个研究长达60-90分钟的访谈稿分析发现,不论这两个人究竟是情人、超级好朋友、或是恋人未满,最不能聊的并不是性爱本身,而是「你到底把我当普通朋友还是情人?」、「我们之间还可能继续吗?」、「我们这样算不算爱?」、「你还爱我吗?」之类的关系议题。
Baxter等人更进一步统计出了六大禁忌话题,并试图找出为什么这些话题会成为一种禁忌(可複选,所以%加起来不会是%):
▲男女间六大禁忌话题
?当前的关系状态(Thestateoftherelationship)
67.8%的受访者认为,讨论两个人的关系现状与未来(我们这样下去好吗?),或是彼此的关系状态(我们究竟事情人还是朋友?)是最尴尬难以启齿的。
?和其他人的互动关系(Extra-relationshipactivity)
31.0%的人指出,要说出自己前一天和对方不认识的人去玩、或是表明自己最近跟另一个人走得很近,也非常困难。
?关系的规范(Relationshipnorms)
是不是该要求他每晚打电话给我?我很想送她回家,但是他会不会觉得怪?要不要跟他说,已经约好要去看电影了,就不要每此都拖时间在打LOL?25.3%的人认为,和对方沟通在这段关系里面究竟该做或不该做什么,也很难开口。
?旧情往事(Priorrelationships)
你比较爱前男友还是爱我?究竟你是爱我比较多,还是爱宋仲基比较多(躺着也中枪)?已经和她分手这么多年,为什么皮包里面还摆着她的照片?到底是和前女友做爱比较爽,还是和我云雨比较欢愉?25.3%的参与者认为这些话有时想问想说,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会引起冲突的话题(Conflict-inducingtopic)
不要再抽烟了好不好?不要每次我迟到都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好不好?不要每次都等到我伤了累了想放弃了,才来安慰我抱抱我好不好?我们多想告诉对方、跟对方讨论,但21.8%的参与者仍担心,这样的讨论会让彼此吵架,选择忍耐不说。
?说出自己的难过感受(Negativeselfdisclosure)
所以,也有人选择把伤心打碎掩埋,不说出自己在意难过的事情。17.2%的人害怕说出难过会遭致不好的后果,所以总是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这些话题为什么是禁忌话题呢?Baxter在所有的禁忌话题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担忧是:我说了这些,会不会威胁到我们之间的关系(relationshipthreat)?会不会让原先不明确的友情变得连朋友都当不成?会不会让看似平静的感情激起难以收拾的巨浪?如果会,那我为什么要说?
情人与“普通朋友”,担心有所不同
但是,所谓的「普通」朋友(cross-sexfriendships)与男女朋友所迴避的话题(Topicavoidance),还是有些不同。Afifi等人几年后重新验证了Baxter的论点,他们调查了对认识两个月以上的男女(其中1/3是情人,2/3是异性好友),结果发现十年来我们还是没什么长进,不敢谈的话题依旧是无法触及,只是--男女朋友之间比较不敢谈到自己的旧爱和红粉知己李大仁,「普通」异性朋友最怕聊到的却是两个人目前究竟是什么关系(Relationalstate)、行为的界限又在哪裡(Relationalnorms)。
「哎呀,那有什么不敢说的。我跟她什么都嘛摊开来讲,根本没有什么禁忌话题!会不会是你想太多了啊?」
我第一次跟朋友分享这系列研究的时候,他不以为意地摊开手,豪迈地一口灌下金牌,一副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才会藏鸡鸡的模样。当时我也觉得,或许我们观察到的只是一部分做贼心虚的人,像他们这些「正直」的情人们应该不会有这般的隐忧。
但后来读到Knobloch等人的文章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研究发现,92%的情侣承认他们曾经骗或隐瞒过另一半。我们之所以不敢跟对方说这些事情的主因,并不是自己花名在外、养了小三小四,或是同时和许多人走很近怕对方伤心,而是「不确定自己和对方的关系」(Relationaluncertainty)。
▲不敢说馒头曲线(橘色部分)
Knobloch等人调查了个恋爱中的受试者,并测量各种指标结果发现,亲密程度(intimacylevel)和逃避的话题的倾向,呈现一个「馒头状的曲线相关」:一开始,两个人越走越近,反而有多不知道该说或不该说的话题;但若已经好到像老夫老妻,其实没有什么话是不能说的──如果两人的感情没有淡掉的话。
Knobloch指出,重要的不是你跟他交往了多久,而是你们之间存在多少不确定的感觉。这段关系对你有多重要?在他心目中,你是独特的人吗?是永远的唯一吗?你们的未来会怎么样?你们的爱怎么了?是他变了吗?还是你变了?他是不是还爱著她?或是陪著你的时候在想著他?你跟他之间的爱,会消失吗?
如果你担心所有的想像都只是你的以为,如果这些问题一再地困扰你,如果你对爱情对关系充满了这些种种的不确定,那么就表示你跟他之间,或许存在著「各种或许」(看来过去许多成名歌曲,都打中了我们心裡担忧的这些或许)。
为什么我们会在说与不说之间挣扎?Solomon提出了一个「关系动荡模型」(relationalturbulencemodel)来解释上面这些这些事情。该模型指出,当我们逐渐跟一个人变得亲密时,也会增加对自己、对对方、以及对关系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的感觉增加了,所以我们不敢说的事情也变多了。
那么,为什么不确定感会随著越来越熟而越来越多?这不是很吊诡吗?
可能的答案是,恋爱是一个重新定义自我的历程。原先你可能还满清楚你喜欢或讨厌什么,但是跟他在一起之后、关系渐渐变好的那几个月,你开始认同他喜欢的东西、开始替他著想、开始会跟他一起看球赛或逛网拍,开始把他的一部分纳进你的自我概念裡面、甚至开始在买相机的时候把实用性列为第一考量(儘管原先你对3C产品都是外貌导向)──于是,你对自己的喜恶,开始模糊了起来。
接著,你们可能会遇到需求冲突(goalinterference)、遇到你需要让步的时候,因此这个过程必然会产生一些自我怀疑:我要的究竟是什么?我是在顺从他的决定吗?还是这是我原先就希望的结果?这种现象在从朋友刚变成情人,或是徘徊在暧昧不明时的恋人未满最为严重。
▲关系动荡模型
幸好,关系动荡模型也发现,当两人继续交往一段时间之后,亲密感持续增加,不确定感会由升转降。在一起久一点之后,你变得逐渐知道什么是你要的、什么是他要的,什么是你的地雷、什么是对方的爆点。当彼此的模样都变得清晰,这种焦虑的感觉也会渐渐降低。而降低不确定感比增加亲密感更为重要。
简单地说,倘若你跟他素昧平生,根本没有什么不好说出口的(这就是为何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反而容易跟陌生人开口);相反地,如果你们已经交往非常长的一段时间,过了馒头曲线的顶点、在他身边常常能感到温暖安全,也没有什么不敢说的。真正东躲西藏、堆积于心坎却不愿意开口的,往往是那些正在进展当中的关系,或是已经走到了膏肓的末路,深怕踏错一步就会粉身碎骨。
可是,尽管知道了这些,我们还是常常无法谅解对方的隐瞒与欺骗。
他为什么要骗我
「我那时不跟你说,其实是为了我们好。我怕你听到了,会很伤心……我真的不是刻意要隐瞒你的,只是我……其实瞒着你,我也不好受……」他说,低着头双手环抱着机车安全帽,像是被雨淋湿的小犬一样软化下来道歉,可是我却听不进任任何一句解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真的不知道,该不该再傻傻地相信他?
答案是,那你得看他是否真的爱你、在乎你。DePaulo日记研究(Diary)的方式调查77个大学生和他身边的人的亲密互动,结果发现如果说谎者的出发点是出于关怀(caring)或为了维持关系(persocialinteraction),而和身边亲密的人说谎,其实真的会很难受。事实上DePaulo也发现,我们对身边朋友、伴侣说的谎,大多数是善意的谎言,而不是为了自己(self-serving)──至少相对于陌生人来说。
可是你可能还是会纳闷:为什么他要骗我?为什么他不跟我说实话?我们可以平静的好好谈阿?这裡提供大家一个思考点是:难道你没有骗过他吗?
事实上,这些恋爱中的欺骗都是其来有自的。Cole曾进行一个研究,他邀请对伴侣以问卷方式调查他们的相处情形、是否欺骗与信任对方,结果发现儘管他骗你的原因、欺骗或隐瞒的内容百百款,但主要还是脱不了三个关键:以牙还牙(reciprocalexchangeofinformation)、怕会被骂(thedesiretoavoidpunishment)、与缺乏安全感(individuals’attachmentbeliefs)。
Cole指出一个讽刺的现象是:如果你越觉得对方常骗你,他也「真的」会常常骗你。同样的,如果你越常骗对方,也会觉得对方常常在说谎。总之,如果你们的关系信任基础已经动摇,很可能整段感情都充满隐瞒与猜疑--而且,你也得负起一部分的责任。或许你也可以问自己,为什么他「需要」骗你呢?
欺骗与「不敢说」相同,有时只是为了维持和谐。或许他担忧你会生气、怕你会伤心,所以选择粉饰太平。但Cole也发现,粉饰并不见得会真的太平。如果被发现了,对关系的重伤将是无法估计的;但如果没被戳破,也无法让两个人更为恩爱。一段关系如果失去了信任,接下来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还有一种可能是,他非常缺乏安全感。他说他在忙,可能只是一种善意的谎,因为他是逃避依恋者,不喜欢与你太黏太亲近;吵完架,她说她心痛地快死掉,现在站在大马路中央等车撞,或许只是因为她是焦虑依恋者,很需要你去安抚他,听她说话。这些缺乏安全感的人,倾向说更多的谎,还换取一个舒服的心理空间,或是跟你见上一面。
为你好还是为我好?
「每次你都说,当初不告诉我是为我们好。我一开始也都相信你……可是今天,在我们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的今天,我已经不知道,你究竟是在替我们着想,还是只为你自己着想……我是只想知道……你口中的『我们』,会不会跟本只是自私的『我』而已。」
我终于把心里的担忧和难过一股脑地说出来,一直以来的忍耐、一直以来的自怨自艾,我希望能得到一个解答。冷风在朵的耳边呼啸,他却静静地不再说任何一句话。
逃避话题或隐藏伤心,真的有「助」于两人的关系吗?Finkenauer指出,在每次都实话实说,对两人的关系不见得有帮助。他调查结婚三年以上的夫妻发现,在关键的点上适时地讨论或迴避一些话题的人,整体来说婚姻比较美满。比方说,体贴的太太不会在先生刚被解职的时候,跟他说这个月的开销又赤字了;EQ高的先生不会在吵架的时候说出自己已经忍耐对方很久了,因为他知道此话一出一定招来更多腥风血雨。
讲这么多,到底是说好还是不说好?重点不是说不说,而是对方是不是有感觉到你在「逃避问题」。Caughlin等人发现,如果你的另一半「觉得」你在逃避(不论这是不是事实),他的关系满意度会比较低。如果对方知道你对他有所隐瞒,会有种排拒在外的感觉。我们住在一起,但是心并没有在一起。这种感觉会让双方更不愿意调整彼此,也更不想为彼此的衝突付出、处理两人的差异,为关系埋下了未爆弹。
好,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憨人都知道我们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在关键的时刻闭嘴,但究竟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又不该说?
这与说话的时间点可能没有太大的关系,而跟你的动机(Motivation)有关。Caughlin等人指出,当你说谎或逃避话题时真的为了两个人的关系(protectrelationship),而不是只为了自己,逃避的负面效果比较小(但并不是比较好)。
在说与不说之外,三条可能的出路
写到这里,似乎还是要提供一些非常假掰的建议,大家才不会觉得空手而来,又带两串蕉回去。面对这些担忧矛盾的说与不说、遇到许多秘密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甚至是不确定目前的状态适不适合谈这些话题的时候,还是可以把下面三件事情放在心里,细细思量:
?尽量减少隐瞒
人生在世,我们所求何物?从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的观点来看,主要是三件事主导我们的幸福:你是否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与未来(Autonomy)?能不能作一些感到有意义、能胜任、让自己感觉很棒的事情呢(如何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