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节目《中国式相亲》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代际关系及两代人婚恋观的异同,在更深的层次上,它呈现的是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作为“边际人”的生存状态。他们与亲代的关系,既有冲突也有调和;他们的婚姻模式虽有某些前卫元素,却在总体上日趋保守;他们的择偶标准表现为“条件”和“真爱”之间的两难。这些微观行为的边际性特征,源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宏观现实:转型期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压力需要两代人共同承担;急剧社会变迁和阶层固化导致的阶层地位恐慌,使得“门当户对”重新成为重要标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两代人相互依附的“中国式孝顺”。只有通过宏观结构的改善和青年的自我完善,转型期青年的“边际性”才能构成机遇而非困境。
关键词:青年文化;社会变迁;认同危机;新媒体;文化重塑
在绵延数千年的传统中国,婚姻是维护父权制价值体系的制度安排。生儿育女,尤其是繁衍男性后嗣成为两性缔结婚姻的最主要目的。此外,婚姻作为人伦之始,还被儒家赋予了稳定社会的政治功能。既然婚姻和浪漫情感无关,择偶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五四运动将现代婚恋观引入传统中国,但那终究只是一部分“新青年”的小众追求。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为了削弱旧式家族力量,大力提倡婚姻自由,并且在年颁布了新《婚姻法》。从此,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绕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由自由恋爱走进婚姻殿堂。20世纪60和70年代,单位组织对个人的择偶对象和结婚申请进行审查,领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在选择标准和结婚程序两个方面,恋爱婚姻都不再自由,而是掺杂了更多的政治考量。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日渐退出个人生活领域,人们的婚恋观不断多元化,婚恋自主性也大大加强。
然而,进入21世纪,父母介入子女婚恋却有渐成潮流之势。和20世纪90年代北京龙潭公园聚集的为自己寻找配偶的回城青年不同,21世纪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公园的“相亲角”中,聚集的是为子女寻找结婚对象的父母。他们以摆摊挂牌的方式,罗列子女的年龄、学历、收入、婚史等“条件”并寻求最佳匹配。持续多年并不断壮大的相亲角,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奇观,甚至被一些不明真相的外国人误解为“人口市场”。曾经“自发相亲”的一代人,如今跨入为子女代理择偶的“白发相亲”行列[1]。
对应于现实生活中相亲的流行,各电视台也陆续推出了花样繁多的电视相亲节目。中国大陆的电视相亲肇始于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随后,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安徽卫视《男生女生向前冲》、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东方卫视《相约星期六》等先后亮相荧屏。各台相亲节目在具体形式、收视率、争议话题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相亲主体都是年轻人自己。年年底,这一模式终被打破,“白发相亲”出现了它的电视版—《中国式相亲》。
一、作为“爆款”的《中国式相亲》
东方卫视推出金星主持的《中国式相亲》,是国内首档代际相亲交友电视节目。它采取父母和子女同台相亲的形式,将催婚的父母请上了舞台。不同于以往的相亲节目,《中国式相亲》中,父母坐在前台直面嘉宾,讲述选择标准,争抢心仪的男女嘉宾,而待娶待嫁的子女则坐在后台,观察父母与嘉宾互动,通过电话和父母沟通。
节目分为男生家庭版和女生家庭版。单人嘉宾依次出场,五组家庭的家长对单人嘉宾进行选择,争夺能够进入反选的三个席位。家长选择后,若不满三个席位,则第二现场的子女可以抢位。若最终还是不满三个席位,则单人嘉宾遗憾离场。进入权利反转后,单人嘉宾通过对家庭的了解,最终选择一个家庭的子女进行约会。年12月24日晚播出的首期节目收视率即达到1.,更在网络引发热议,登上微博话题榜,也激起了白癜风医院福州哪家好皮肤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