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弗洛伊德诞生于奥地利(今属德国)。他的母亲Amalie19岁时跟比她大20岁的JacobFreud结婚。当时,弗洛伊德的继父丧妻,并已有两个长大了的儿子。弗洛伊德与同父异母哥哥的儿子年龄相仿,而同父异母的哥哥与母亲的年龄相近,幼年的弗洛伊德曾误解过他们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是母亲的长子。可以推测,在母亲尚年轻时,他的俄狄浦斯情结有多么深。弗洛伊德兄妹共七人,他之后还有5个妹妹和一个最小的弟弟。
弗洛伊德3岁时,发生了对他一生十分重要的事件。母亲又生了一个男孩,6个月之后这个弟弟猝死。经过自我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弟弟的死因在于自己,为此,在他的无意识里始终存有一种负罪感。因为那时他憎恶夺走了母爱的弟弟,盼望弟弟早些死去。弟弟真的死去后,他认为弟弟是因自己而死。在通过自我分析弄清事实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这种负罪感的阴影下。
弗洛伊德的父亲因经营毛织品破产,4岁的弗洛伊德()不得不随全家迁往维也纳。父亲是个深思熟虑、心胸开阔的人。弗洛伊德尊敬并喜爱父亲,但在他的无意识里又隐藏着对父亲的蔑视和怨恨。
在弗洛伊德10岁时,父亲向他讲述了自己因是犹太人而遭侮辱的一件事。有一天,年轻的父亲穿着新衣在公园里正怡然散步,突然一个基督徒扑上来打他。他的新帽子滚落到泥地上。那个基督徒还高喊:“犹太佬,快从人行道滚开!”听完后,年幼的弗洛伊德问父亲:“那您是怎么应付的?”父亲的回答令他大失所望:“照他说的,走下车道,捡回帽子。”
在弗洛伊德后来在《梦的解析》中说,自己喜欢汉尼拔将军的动机与这个事件有关。幼年的弗洛伊德希望自己与汉尼拔将军形成认同,以对抗侮辱。他在维也纳医科大学希望争取到教授荣誉的无意识动机,也与此事件有关。弗洛伊德喜欢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并常使用军事用语,也许与此事件有关。
对受到了侮辱也不敢抗争的父亲的失望之情
弗洛伊德非常喜欢罗马,却从末去过那里,这与汉尼拔将军有关。汉尼拔将军与弗洛伊德同属一个民族,曾骑着大象越过阿尔卑斯山去攻打信仰基督教的国家罗马,但他在接近罗马3英里时被击退。弗洛伊德在无意识里认同汉尼拔将军。在他看来,汉尼拔将军没有进入罗马城,自己也同样无法进入。在分析了自己这种无意识之后,弗洛伊德才跟弟弟Alexander同游罗马。
在Thumsee疗养院和长子一起钓鱼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Thumsee疗养所受到了反犹太主义者的攻击,可是他一个人勇敢地击退了他们。在儿子们面前表现出了一位父亲的勇敢姿态。
直到高中,弗洛伊德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榜首。当时有的犹太人在政府任部长职务。弗洛伊德认为,若想成为部长,首先要读法律大学。但后来读过Goethe的自然》一诗后,他转向了医科大学。这首诗很长,其中最能拨动弗洛伊德心弦的部分是”自然在不断地介绍自己,但人们仍对自然的秘密无知无识。人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却仍然是自然的客人。”这激起了弗洛伊德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
在25岁()时,弗洛伊德毕业于维也纳医科大学。在此期间,他对比较解剖学、药理学很感兴趣,并由于对基础医学特别注重而延迟两年毕业。毕业后,他师从维也纳AlgemeineKrankenhaus医院Mynert教授。自此,弗洛伊德开始了从神经学角度对精神障碍的研究。
内容来源《寻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案例》作者李武石
心理咨询服务
一对一个体婚恋情感、亲子教育、情绪问题、学生心理、青春期叛逆、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神经症、性心理等问题。
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夫妻、亲子、婆媳)的沟通、矛盾调节以及情感等方面问题。
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个人分析、案例督导(包括一对一督导和团体督导)。
团体成长小组:父母(或亲子)关系成长小组、亲密关系成长小组、情绪管理成长小组、人本主义聚焦成长小组。
咨费标准
专家级心理元/小时
资深级心理元/小时
签约级心理元/小时
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