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填写临床资料
(二)对比分析
(三)寻找关键点
1、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2、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形变性不变。
相关知识寻找关键点: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
教材中案例解析:
1)生活事件、人格特点
2)认知歪曲
3)情绪反应
4)行为改变
5)缺少社会支持
6)持续、泛化,出现临床症状
注意事项1、认真对待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2、资料分析要符合客观逻辑。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工作程序(一)分析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二)依据心理学三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三)分析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四)分析情绪是否泛化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五)确定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六)形成初步诊断;
(一)把握主导症状
所谓主导症状是指那些使求助者感到痛苦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主导症状可能具有诊断或鉴别诊断意义。
(二)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
这类心理问题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心理咨询有较好的效果。
注意事项由于重大生活事件对求助者的刺激都是比较强烈的,对于求助者的影响较大。
处于实习期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提高警惕,不能因为其情绪问题持续时间短而简单地做一般心理根据问题处理,应该根据求助者心理状态的发展。随时做好会诊甚至转诊的准备。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工作程序(一)分析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二)依据心理学三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三)分析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四)分析情绪是否泛化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
(五)确定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六)形成初步诊断;
注意事项(一)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力求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
(二)心理冲突的性质,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三)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
(四)分析情绪是否泛化时,注意区分泛化与心境对人的影响的区别。
提出心理评估报告工作程序(一)临床资料的核实
(二)评估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
(三)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综合以上三项的内容,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生物原因:遗传、疾病、年龄、性别等;
社会原因:生活事件、生存环境、社会文化、社会支持等;
心理原因:认知歪曲、偏见、老眼观、负性情绪记忆、不良归因、错误评价等。
二级技能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工作程序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
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
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
相关知识
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应激
个人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系统对应激的作用
跨文化心理学
注意事项除了注意负性社会生活事件的消极作用外,也要注意某些看起来是正性的社会事件,也会成为应激源。
注意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
注意一个人对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方式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工作程序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入手,查看认知能力、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
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分析经验系统中内存中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分析有无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
相关知识认知因素与疾病
所谓认知因素致病是由于对事物的理解、概念的使用、推理的逻辑和包括自我认知在内的偏差与失误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与疾病有关的认知因素分类
1、知识性的认知偏差
错误使用概念和对事物缺乏了解
2、个性认知偏差
逻辑使用失误和固执的思维方式
注意事项注意影响认知评价的某些因素
来自童年的固定信念。在童年阶段就开始形成的某些失真的和不现实的固定信念会导致成年后的认知曲解。
来自以往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经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负性自动想法对认知评价的影响。
添加学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