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对他儿子说的话,意思是:不学《诗经》,没有办法说话。也许,这句话在今天已经过时了,但是《诗经》对于我们来说,是值得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珍宝,不应当是少部分甚至是没有人谈的一个作品。可以说,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化,《诗经》就不可能不谈。
那么,如何谈?怎样谈?
我认为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从诗经到红楼梦》。
文字的魅力被重新发掘,充满逻辑的严肃表意中,是传统美学的流露。人们开始想从经典著作里汲取丰富的知识养料,想透过“历史”这面镜子展望未来,只是想回归思考的本源,想起那段曾经伏案读书的岁月,想起语文课本里每个人的青春。从“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些小时候被老师要求背下来的古诗,如今常常从脑海中浮现,原来甫一接触,这些诗歌就深深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是这些文学滋养了我们,在任何时刻都给予我们精神的力量。它,就像空气,它毫不起眼,我们却无时不刻不活在这种氛围中。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记忆。是老庄里的思想精华,是娓娓道来的唐诗宋词,是红楼梦中的一纸戏词……是那些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经典,构成了我们身为中国人的文化记忆。这种我们文明的出处,从孩子时候便能背诵下来的诗词,悄悄滋润了我们的一生。无论春华秋实,经典永远在那里,等待着每个人去相遇、打开,走上一条向上的路。百年复旦,十位名师脱口秀演员李诞曾经说过,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上过名校”。确实,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学者的钦佩,是人的天性使然。日月光华,复兮旦兮。复旦是多少人日思夜想却不能入学的学府。但没关系,这本在豆瓣上高达9.0评分的书里,你一样可以聆听到复旦名师的“传道授业解惑”。10位复旦教授,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卓有建树的专家,还有3位长江学者。但也别把他们想成闭门造车的“老学究”。实际上,他们既搞得了学问也讲得了段子,每位教授,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多年教学经验,大方与你分享。只需一本书,就可以和10位复旦教授“隔空对谈”。这种自我提升的机会,千万别错过。阅读经典,不乏趣味1、邵毅平教授讲《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第一首《关鸠》的第一章。不可思议的是,这么一首现在还能朗朗上口的诗歌,竟然诞生在大约三千年前。那个时候在整个地球上,除了几大古文明之外,现在大家所知道的绝大数国家和地区,都还处在原始蛮荒状态。而我们的先祖,就已经在用今天我们也能懂的语言和文字,歌唱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歌唱着人类的普遍情感。那么今天我们该怎么读《诗经》?最好的读法,就是像南宋的朱熹说的,把《诗经》当作现在人写的诗歌来读。比如邵教授就曾为《诗经》做出许多让人“大跌眼镜”的解读。●“誓言总是写在水上的,男人的誓言尤其靠不住。”《邶风·谷风》里的男人,曾对她说“及而同死”(我愿和你一起死去);但结果却是“反以我为仇”(反过来把我当仇人)。《卫风·氓》里的“氓”,也曾经“信誓旦旦”地说“及尔偕老”(愿和你携手到老),但最终还是把她抛弃了。2、郜元宝教授如何解读《红楼梦》我们读《红楼梦》,会碰到它在结构上明显的特点。它是由三组两两相对的不同的“世界”构成:大观园内外两个世界、贾府内外两个世界以及神话世界与世俗世界。先看贾府内外的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本质上没什么不同。贾府那些人性和社会现象,外面的世界也有。但是,由于小说写贾府用的是显微镜和放大镜,写外面世界用的是望远镜,使读者在观感上似乎就产生不小的区别。再看大观园内外两个世界,这就显著不同,但也彼此相关。曹雪芹在风雨飘摇的“末世”,仍然尽情写出了青春和美好。不仅写出青春艳丽热烈的绽放,也写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结局,这是他的高明之处。而郜教授解读的红楼,则有了另一种视角。●论“毒舌”,贾母可不输凤辣子几乎一辈子养尊处优的贾母,到了晚年依然“倚老卖老,千金小姐脾气不改。平时大智若愚,关键时刻言语尖刻不让凤姐。”比如贾政痛打宝玉,贾母会厉声跟贾政说:“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吓得贾政慌忙叩头请罪。你看,作为一本“学术普及书”,书里并没有艰深难懂的学术高墙。给予读者正统的、文雅的、不容讹传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寻求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坚持原则和灵活尺度是一对矛盾,为把握好这一矛盾,十位名师愿为之付出且不遗余力。他们用幽默可亲的语言,触类旁通、旁征博引,揭开神秘面纱,将这些经典名著自然地引入到现代生活当中。全彩插图,精美装帧书中的插画,精选自各大知名博物馆和图书馆典藏的书画作品、珍贵典籍。有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西园雅集卷,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后赤壁赋图卷等等。装帧也是一点不含糊,裸背锁线,一抹清新的星空蓝加上镂空烫金,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啊。从《诗经》到《红楼梦》,是中国的农业文明时期,其间承载的民族精神血脉相传。我们注重传统经典的阅读,或许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所赋予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相信拥有这本书的你,收获的就不只是粮食,更是种子。愿你利用这颗种子,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树。内容简介······
十位复旦大学名家,以中国文化史十大经典主题为脉络,解读人文经典,讲述文化传承:邵毅平讲《诗经》,傅杰讲《论语》和《孟子》,陈引驰讲《老子》和《庄子》,陈正宏讲《史记》,仇鹿鸣讲《世说新语》,汪涌豪讲“唐诗”,侯体健讲“宋词”,姜鹏讲《资治通鉴》,吴震讲《传习录》,郜元宝讲《红楼梦》。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为你打开经典之门,带你领略年人文经典之美。
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儒家到道家,从唐诗到宋词,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千年不断。自先秦开始,这些经典滋养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这些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值得每一个人认真了解和感受。
作者简介······
邵毅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中国古典文学、东亚古典学。
傅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副主任。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
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参与点校本新旧《五代史》的修订。
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治中国古代文学与美学。
侯体健,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攻唐宋文学与文献。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吴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副会长。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目录······
一、邵毅平讲《诗经》
1.大美诗篇:《诗经》与我三千年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中的浪漫
3.之死矢靡它:《诗经》中的婚恋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中的美人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中的时空
二、傅杰讲《论语》和《孟子》
6.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两个从小没有父亲的孩子
7.国民心理之总关键: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
8.学习的路径:《论语》和《孟子》的基础读本
9.被曲解的圣人:从朱元璋删节本到日本禁《孟子》
10.书能不能读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基础
三、陈引驰讲《老子》和《庄子》
1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智慧
13.鲲鹏展翅,水击三千里:敞开自我的庄子境界
14.朝三暮四,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庄子的寓言
15.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自然与本真的守护
四、陈正宏讲《史记》
1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17.力拔山兮气盖世:本纪与帝王的历史主线
18.大风起兮云飞扬:表的格局,书的气象
1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世家内外的血统
2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列传里的众生相
五、仇鹿鸣讲《世说新语》
21.越名教而任自然:《世说新语》与魏晋名士
22.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魏晋风度的先声
23.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精致高雅文化的阴暗面
24.吾辈不出奈苍生何:从高卧东山到力挽狂澜的谢安
25.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反角的桓温与魏晋风度的尽头
六、汪涌豪讲“唐诗”
26.一代之诗歌,一国之文学:伟大的唐诗和盛极的时代
27.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情归自然悟道真
28.三月尽是头白日,与春老别更依依:如此风月,奈何人生
2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母腹大地的乡愁
30.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历史的叩问与彻悟
七、侯体健讲“宋词”
31.庭院深深深几许:宋词是酒宴歌席间的流行歌曲
32.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才子词人柳永
33.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的词谁能唱得了
3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乱世飘零李清照
3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侠客到词人的辛弃疾
八、姜鹏讲《资治通鉴》
36.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皇帝教科书”何以成书于宋代
37.“初命晋大夫”,没有主语的开篇:规则中的秩序观
38.财富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正义的重要性
39.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什么样的国家是好的国家
40.子不语,乱力怪神:司马光的取材标准与价值判断
九、吴震讲《传习录》
41.传不习乎:何谓阳明学?谁是王阳明?
42.龙场悟道与南镇观花:这个世界的基本构造
43.知行合一:理论指导实践还是实践优先理论?
44.吾平生讲学只“致良知”三字:阳明学的标志
45.万物一体:我的良知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十、郜元宝讲《红楼梦》
46.熟悉的陌生人:“自传”“他传”及版本问题
47.质本洁来还洁去:两个世界的重重叠叠
48.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主线和副线的经纬交织
49.翩翩浊世佳公子:红楼梦的人物群像与写作秘诀
50.雅而近俗、俗而能雅:与正统诗文相抗衡的高雅文学
世界文明,遍地花开,却唯独中华文明作为一种线性文化被传承下来,绵延不绝,生生如昨。
每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对始源的追寻,可使人回归内心。
沿波讨源,振叶寻根。唐诗宋词,锦心绣口。美文经典,赏心悦目。从《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在一代代人文经典的滋养下,刚健深厚、温馨灵秀组成了我们共同的国民性格。
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反复阅读。可在快节奏的今天,很多人对待阅读传统经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想静下心来读读书,但又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总在隔靴搔痒,望洋兴叹。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读懂老祖宗的智慧,10位复旦教授,从数千年积淀的文化中选出10个经典主题、12部经典名著,带我们领略中国年人文经典之美,回溯中国文化脉络。
《从诗经到红楼梦》
百年复旦,十位名师
一本书,领略三千年人文经典之美
脱口秀演员李诞曾经说过,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上过名校”。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学者的钦佩,是人的天性使然。
日月光华,复兮旦兮。现在去考复旦可能有点来不及。但没关系,在这本书里,你一样可以聆听到复旦名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10位复旦教授,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学殖精深、卓有建树的专家,还有3位长江学者。但也别把他们想成闭门造车的“老学究”。
实际上,他们既搞得了学问也讲得了段子,每位教授,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多年教学经验,大方与你分享。
只需一本书,就可以和10位复旦教授“隔空对谈”。这种自我提升的机会,千万别错过。
阅读经典,不乏趣味
收获的不只是粮食,更是种子
人人都说经典就是“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都不愿去读的东西”,但是相信听了这些老师的讲解之后,再也不会觉得他们高高在上,面目严肃可憎了。
《诗经》是古代青年男女心中最佳的“爱情教科书”。
孔子和孟子不过是“两个从小没有父亲的孩子”。
西施之颦之所以美,是因为她有心脏病。
宋词就是宋代流行歌曲的歌词,柳永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音乐人,苏轼是一个不在乎音乐的词人。
《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
……
以邵毅平教授讲《诗经》为例:邵毅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所有的诗歌,都诞生于大约-年前。
那时候的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还处于原始蛮荒状态。
而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在歌唱着人类的喜怒哀乐,歌唱着人类的普遍情感。
大概是因为爱得深沉,邵教授也为《诗经》做出许多让人“大跌眼镜”的解读:
●“誓言总是写在水上的,男人的誓言尤其靠不住。”
《邶风·谷风》里的男人,曾对她说“及而同死”(我愿和你一起死去);但结果却是“反以我为仇”(反过来把我当仇人);
《卫风·氓》里的“氓”,也曾经“信誓旦旦”地说“及尔偕老”(愿和你携手到老),但最终还是把她抛弃了。
●谁说男人的颜值不重要?《诗经》那会儿就是“男色当道。”
“孔武有力”形容男子威猛力大;
“美如英”、“美如玉”形容男子清秀又有风度;
这样的男子,自然会让女子感到“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再来看看郜元宝教授如何解读《红楼梦》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清·孙温绘“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红楼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它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近三百年来中国读者最喜爱的一部经典小说。
正因太熟悉,我们才很难静心去体味和思考。
而郜教授解读的红楼,当真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
●接受现实吧,“黛玉可能真的不是美女”
“林黛玉那种山呼海啸的咳,注定了她不是一个健康的少女。你想啊,一个不健康的少女,能美到哪儿去?因此,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更看重的是彼此的心。”
●论“毒舌”,贾母可不输凤辣子
几乎一辈子养尊处优的贾母,到了晚年依然“倚老卖老,千金小姐脾气不改。平时大智若愚,关键时刻言语尖刻不让凤姐。”
比如贾政痛打宝玉,贾母会厉声跟贾政说:“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吓得贾政慌忙叩头请罪。
大观园全景图
郜教授说道:
“年轻人读《红楼梦》,可能有选择性。喜欢卿卿我我、青春洋溢、诗情画意的大观园内部场景,容易忽略作者直接间接描写的,大观园之外那些跟少男少女无关的人和事。”
但我们读《红楼梦》,应该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应该带着理解的同情去读。因为它既是写大观园的爱情小说,也是写大观园之外的“世情小说”。
你看,作为一本“学术普及书”,书里并没有艰深难懂的学术高墙。
给予读者正统的、文雅的、不容讹传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寻求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坚持原则和灵活尺度是一对矛盾,为把握好这一矛盾,十位名师愿为之付出且不遗余力。
他们用幽默可亲的语言,触类旁通、旁征博引,揭开神秘面纱,将这些经典名著自然地引入到现代生活当中。
十大经典主题,十二部经典名著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人文经典。这些人文经典不断累积、发展,滋养着一代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塑造着国民性格。
?
邵毅平讲《诗经》
与年前的祖先心灵相通
邵毅平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诗经》穿越了两三千年的岁月,来到我们的面前,不仅是时间的悠久,还有血脉的相连,让我们与祖先心灵相通。”
邵老师认为《诗经》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我们的先人歌唱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人类的普遍感情:
“关关雎鸠”发展到五四的时候,不就是“教我如何不想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不就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而这种浪漫本身跨越几千年,仍然还是一种“奢求”。为什么?因为“誓约总是写在水上的”,男人的誓约尤其靠不住。
当时的审美标准还很正常,不是“病西施”和“多愁多病身”,“有美一人,硕大且俨”。魏国没人如此健壮靓丽,卫庄公却不爱,他实在是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
傅杰讲《论语》和《孟子》
这两部书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傅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论语》和《孟子》这两部书里的全部语句,是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足以当得起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傅杰老师认为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论语》《孟子》总是首选的必读书。你熟悉了这两种书,会给你读其他的古书带来方便,也会给你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傅杰老师的《论语》课在复旦红了20年,究其原因应该是他既不政治化《论语》,也不妖魔化、鸡汤化、时尚化《论语》。他开篇就讲孔子和孟子只是“两个从小没有父亲的孩子”。
?
陈引驰讲《老子》和《庄子》
中国人的心里,一边藏着儒家,一边藏着道家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在中国的文化中,儒和道又是互不可缺的,几乎每一位古代士人的心中,都一边藏着儒家,一边藏着道家。”
陈老师用李宗盛的歌来形容老子的“道”,“道它是个难题”。那老子的“道”是什么呢?如何作用呢?“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干吗?
庄子呢?庄子通达天地,与万物沟通。追求的是保持自己的本心和本性。那按照庄子的价值观,他眼中的美是什么?西施之颦为何就是比东施的美?这一切都是因为西施有心脏病。
他认为“老庄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平衡我们的内心,平衡我们的生活,老庄在某种程度来讲,会让大家从更开阔的角度看待我们的生活。”
?
陈正宏讲《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正宏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两千多年前中国一流的历史学家,创造出了独特的宏观历史叙述方式,令人震撼!《史记》书写的,是昨天的历史,而整体呈现的,却是永久的人性。”
陈老师司马迁对不同人的描写,认为司马迁对人性的复杂有着透彻的理解,因而更专注的,是通过对人的具体的、多侧面的、活生生的描写,呈现被卷入历史旋涡中的人的尽可能逼真的面目。他通过《史记》想告诉你的,不是人应该是怎样的,而是人其实是这样的。
?
仇鹿鸣讲《世说新语》
一部志人之书,道尽魏晋风流
仇鹿鸣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历史学博士
“魏晋时代是一个个人意识觉醒的时代,《世说新语》中的一千多则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常有妙语,展现出追求率真自然的真性情。”
仇鹿鸣老师认为《世说新语》受到人喜爱,就是因为给大家展现了一个个立体的人物。大家都知道“魏晋风流”,那是因为魏晋的士人不愿再带着礼法的面具生活,愿意把自己的喜悦和痛苦展现出来。
?
汪涌豪讲唐诗
一代之诗歌,一国之文学
汪涌豪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号称‘诗国’,是因为有唐诗,许多人才知道中国人会写诗,也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唐人认真地将作诗当饭吃。”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
汪涌豪老师认为“因为唐诗产生的时代,是在唐朝这个伟大的时代。唐诗是一部唐代历史的形象再现。”
汪老师甚至说:“如果读了唐诗,在唐人这种历史观视角下,你还不能认识到看似很重要的东西其实是不那么重要的,反而斤斤计较历史中的细节和是非,那你不是患了焦虑症,就是一个教授了。”
?
侯体健讲宋词
宋词就是宋朝的“流行歌曲”
侯体健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文学博士
“宋词是街头巷尾人人传唱的流行歌曲,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诗的新兴文学,有特殊的美感特质,是宋代文学的代表。”
侯老师认为宋词是酒宴歌席间的创作,慢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特殊美感让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
晏几道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实则是来自于唐末翁宏的五言律诗中?
为何大家只记住了晏几道?实在是因为这两句话实在太符合词的审美了!
?姜鹏讲《资治通鉴》
一部“皇帝的教科书”
姜鹏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要建设一个稳定的安全的长治久安的国家,需要通过对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总结,给当下的人以指导,《资治通鉴》应运而生。”
《资治通鉴》是一部“皇帝的教科书”。
作为《史记》齐名的通史名著,《资治通鉴》却不太一样,因为其本意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吴震讲《传习录》
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
吴震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阳明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他人的赐予,只有依靠我们自己的真诚恻怛的良知行动才能获得。”
王阳明自少年始就认定“人生第一等大事”并非是“科举登第”,而是“成圣成贤”。他的学生将其他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辑录成为《传习录》。“传习”两字的典故出自《论语》“传不习乎”,即为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授和学习的意思。
阳明学是什么?吴震老师认为阳明学就是要求大家能按照自己的良心良知做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
郜元宝讲《红楼梦》
《红楼梦》,应该带着理解之同情去读
郜元宝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红楼梦》毕竟是小说,而不是历史记录。只有这样,曹雪芹才会有充分的创作自由,才能写出那样一部想象丰富的大书。”
郜元宝教授说道:“年轻人读《红楼梦》,可能有选择性,喜欢卿卿我我、青春洋溢、诗情画意的大观园内部场景,容易忽略作者直接间接描写的大观园之外那些跟少男少女无关的人和事。”
但《红楼梦》不止写了大观园,还写了荣宁二府及其之外的大世界。《红楼梦》既是写大观园的爱情小说,也是写大观园之外的“世情小说”。
从《诗经》到《红楼梦》,
是中国的农业文明时期,
其间承载的民族精神血脉相传。
人与人,作为个体,千差万异,
其间相通的是心灵,是生命的共感。
我们注重传统经典的阅读,
或许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
所赋予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
相信拥有这本书的你,
收获的就不只是粮食,更是种子。
愿你利用这颗种子,
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作为一本人文性的普及类书籍,这本书在我看来已经是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启蒙作用,就像是已经有人为你推开了这扇大门,但是踏不踏进去也是你能自己操控的。
相信读了这本书,你一定能够在读这些经典的时候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天然春集团成就生命与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