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服务通常收费不菲,有的“一对一包月”收费1万元,还有的以免费作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层层上套,最终花费高达数万元。不过,这些所谓的情感专家,却没有任何专业的心理学背景或资质。
情感咨询靠剧本收订单
北青报记者看到,在短视频平台上,一条关于“女人三个底线不要碰”的视频有2万条评论和41万点赞,主要评论者是已婚女性。这些视频表面上针对男性,实际上吸引的是女性观众。无论是针对已婚群体还是恋爱中的年轻人,情感主播的受众涵盖广泛,粉丝从几千到数百万不等。
情感类的短视频,可以说是如今平台上的“流量王”。这些主播分为短视频和直播两大类,短视频提供恋爱技巧和两性关系建议,出镜讲解一些恋爱小技巧、小知识。同时,他们还声称可以提供直播连线咨询或者一对一咨询服务,让消费者得偿所愿。直播则通过实时互动吸引流量。一个仅有3个视频作品的情感直播博主,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过98万粉丝。
北青报记者参与了一场百万粉丝的情感直播,发现主播话术千篇一律,连线对象并非随机选择,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剧本,但故事冲突性很强,剧情一波三折。在下方无数的评论“经过老师的辅导,我的感情现在很顺”“专门回来谢谢老师,我的一对一咨询师太厉害了”等的气氛烘托下,不少消费者处于冲动纷纷下单,购买下方链接里的情感咨询服务。
博主只宣传“成功案例”
尽管这些博主打着“专业情感咨询”的幌子,但实际上很多博主并不具备专业心理学专业资质。一些博主会用专业或有亲和力的身份包装自己,比如“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咨询师”“宝妈”“大学生军师”。通过这些身份的包装与加成,情感咨询师更容易获取消费者的信任。
北青报记者以潜在客户身份接触了几位情感博主,询问他们的专业资质,他们大多对此避而不谈。一位号称“资深情感分析师”的博主在与记者交谈时声称自己拥有“8年实操经验”,但当北青报记者询问是否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时避而不谈,该博主在免费咨询时间快结束时不断催促记者付款,称需先支付元才能继续获取2小时的聊天时间。另一名博主则表示自己没有相关证书,不过提供了大量“成功案例”的截图来证明其能力。
北青报记者在短视频平台联系了一位情感博主,该博主主要发布文案方法类视频,受众为年轻群体。博主自称有“千场线下实操经验,是资深情感分析师”。记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