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心理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婚恋心理问题_婚恋心理解析 > 婚恋心理解析 > 心理咨询考试复习社会心理学第五节

心理咨询考试复习社会心理学第五节

发布时间:2018-3-19 19:53:20   点击数:

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第一单元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态度的特点

▲态度的特点包括:①内在性;②稳定性;③对象性(没有“系统性”)。

(二)态度的成分

▲态度的成分包括: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A—B—C模型。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认知,“B”是指行为倾向。A(Affection)情感;B(Behavior)行为;C(Cognition)认知。

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三)态度的行为

(四)态度的价值观

正确的说法是:①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②价值观不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二、态度的功能

▲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①工具性功能;②自我防御功能;③价值表现功能;④认知功能。

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工具性功能。

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认知功能。

三、态度的属性

▲态度的属性有:①方向;②强度;③深度;④向中度;⑤外显度。

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深度属性(★,不是强度属性)。

四、态度的形成

▲根据凯尔曼的观点,态度形成包括如下阶段:①依从;②认同;③内化。

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服从—→认同—→内化

态度的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

▲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反馈不是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传递者方面影响态度转变的主要因素有:①意图;②威信;③立场;④吸引力。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

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正确的说法是:①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②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四)情境

重复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

三、态度转变理论

▲态度转变理论主要有:①海德的平衡理论;②认知失调论;③社会交换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P--O--X模型。P-个体;O-他人;X-另一对象。

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他人。

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中,(★):①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②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注:在P-O-X三角模型中,遵循正负数加减运算的规律,即相邻两边遵循“同号得正”(正正得正,负负得正),“异号得负”(正负得负)的规则,再同第三边用运用同样规则,最终结果得“+”号的为平衡状态;得“-”号的为不平衡状态。)

(二)▲认知失调论

关于认知失调论,正确的说法是(★):①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可以减少失调;②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③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④文化价值冲突是认知失调的原因之一。

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有:①逻辑的矛盾;②文化价值冲突;③新旧经验相悖;④观念的矛盾。

(三)▲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第三单元态度测量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sso-milano.com/hljx/2093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