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心理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婚恋心理问题_婚恋心理解析 > 婚恋心理解析 > 好书推荐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

好书推荐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

发布时间:2018-11-12 22:41:14   点击数:

作者简介

李玫瑾,年生,祖籍上海。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执教。目前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研究,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涉猎课题还有: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城市犯罪与综合治理研究,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犯罪高危人群研究,家庭暴力研究等。

内容简介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从犯罪防控的角度解析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现象。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共有13章。围绕着“犯罪心理研究与犯罪防控”的主题大致论述了以下内容:如何以人为对象开展犯罪防控研究;犯罪人的基本类型;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相关的防控建议。

目录

1犯罪防控

1.1人类久远的难题

1.1.1“绳之以法”的威慑性与犯罪防控

1.1.2“绳之以法”的惩罚性与犯罪防控

1.2人类曾有的探索

1.2.1刑事法律的视角

1.2.2犯罪的实证研究

1.2.3犯罪异常的探讨

1.2.4中国连续“严打”后的思考

2谁在犯罪

2.1犯罪防控的对象

2.1.1各种犯罪防控思路

2.1.2犯罪人与案件数量

2.2认识犯罪人

2.2.1犯罪人的基本分类

2.2.2犯罪人分类的实证

2.2.3犯罪被罚次数与犯罪数量分析

3心理研究

3.1心理基础

3.1.1生理基础

3.1.2心理早期发展

3.1.2.1依恋现象

3.1.2.2言语发展

3.1.2.3社会性发展

3.1.2.4认知方式发展

3.1.2.5性格形成

3.1.2.6观念形成

3.2日常心理

3.2.1意识活动

3.2.1.1意识现象

3.2.1.2觉知的:有-无

3.2.1.3有意识的层次分解

3.2.2认识活动

3.2.2.1感知觉

3.2.2.2记忆

3.2.2.3心象

3.2.2.4思维

3.2.3情绪情感

3.2.3.1情绪体验

3.2.3.2情绪表现

3.2.3.3情绪生理

3.3心理风格

3.3.1人格或个性

3.3.2心理动力风格

3.3.3心理制动风格

3.3.4心理表现风格

4危险人格

4.1危险人格概述

4.1.1危险人格的概念

4.1.2危险人格的研究

4.1.2.1天生犯罪人

4.1.2.2异常犯罪人

4.1.2.3人格障碍

4.1.2.4犯罪心理结构

4.1.2.5人身危险性

4.1.2.6犯罪人格

4.2危险人格的分类根据

4.2.1人格的由来

4.2.1.1先天要素:遗传与生理背景

4.2.1.2后天要素:抚养与环境背景

4.2.2危险人格的划分

4.2.2.1先天禀赋为主的危险人格

4.2.2.2后天养成为主的危险人格

4.3危险人格的类型

4.3.1反社会人格

4.3.1.1反社会人格的概念

4.3.1.2反社会人格与“天生犯罪人”

4.3.1.3与反社会人格易混淆的问题辨析

4.3.2犯罪人格

4.3.2.1犯罪人格的概念

4.3.2.2犯罪人格的形成

4.3.3缺陷人格

4.3.3.1缺陷人格的概念

4.3.3.2缺陷人格的形成

5反社会人格犯罪解析

5.1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5.1.1异常表现始于早年

5.1.2家庭背景基本正常

5.1.3缺乏自然情感力

5.1.4聪明且善谋划

5.1.5道德白痴不可教化

5.1.6肆意犯罪不会中止

5.2张某的反社会人格剖析——-年流窜数省持枪抢劫杀人案的主犯

5.2.1案情简述

5.2.2张某的心理画像

5.3王某的人格问题剖析——-年北京市系列绑架杀人案的主犯

5.3.1案件简述

5.3.2王某的心理画像

5.4靳某的人格问题剖析——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重大爆炸案的主犯

5.4.1案情简述

5.4.2靳某的心理画像

5.4.3靳某的人格问题

6犯罪人格犯罪解析,

6.1犯罪人格的特征

6.1.1人生早年心理正常

6.1.2基本社会化缺失

6.1.3青春期有生存性违法

6.1.4成年后犯罪升级

6.1.5犯罪心理不可逆转

6.1.6动机简单性质恶劣

6.2董某的人格问题剖析——年赣、浙、闽三省系列入室奸、抢、杀人案的主犯

6.2.1董某的案情简述

6.2.2董某的成长与心路历程

6.2.3董某的人格问题

6.3杨某的人格问题剖析——-年皖、豫、鲁、冀四省系列入室强奸抢劫杀人案的主犯

6.3.1杨某的案情简介

6.3.2杨某的成长与心路历程

6.3.3杨某的人格问题

……

7缺陷人格犯罪解析

8危险心结

9意结类犯罪心理

10知结类犯罪心理

11情结类犯罪心理

12异常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

13犯罪防控的策略

附1本课题收集的大要案、个案情况一览表

附2—1本课题的犯罪人员调查表

附2—2犯罪人分类调查表

名词解释

后记

精彩书摘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

4.2.1人格的由来

研究人格的由来就是研究人的心理风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学有关人格发展的研究非常丰富。普通心理学中专有“人格”(或个性)问题的探讨:发展心理学则从人的成长过程解析人格形成过程: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化”解答人格如何留下外部影响的烙印。所以,对人格的基本认识可以直接借助心理学的基础研究。

心理学在研究复杂的心理现象时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一对范畴——遗传与环境。研究人格问题也同样。曾有心理学家将生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喻为心理学大树的两大根基,所以,探讨人格的由来也离不开这对范畴。人格形成的基本背景概括表达可归于这样两个方面:其一,取决于遗传和生理背景的先天要素;其二,取决于抚养与环境背景的后天要素。任何一个人的心理风格都是在这两大背景下形成的,危险人格也同样。

4.2.1.1先天要素:遗传与生理背景

在人格中,心理动力有需要、兴趣、欲望等,心理特征有智力、气质及性格等,这些人格要素多与人的先天禀赋(即遗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还有一些客观的生理条件,如年龄、性别、体型、相貌等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心理风格。许多人格障碍的出现就与这种遗传或生理因素有关。例如,个性奇异、行为怪异或夸张的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者;相反,性情一贯冷淡、几乎所有事情都无动于衷的精神分裂样人格障碍者;还有心境反复无常、情绪变化极快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等,这类人格障碍者后天的影响成分较低。本文将详细探讨的反社会人格障碍也具有同样的先天背景问题,他们缺乏的情感理解力几乎无法用后天因素来解释。

4.2.1.2后天要素:抚养与环境背景

同样在人格内容中还有决定个人行为方向或职业选择的兴趣、观念等,有决定行为方式的性格和决定行为效率的技能等,这些则与人后天成长背景、尤其与家庭的抚养方式、生活的自然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其中,人的言语、性格等都完全取决于后天早年的生活地区和抚养方式。如果言语或性格在形成的关键期内(尤其在6岁前)出现严重缺陷就可能造成人终身难以弥补的心理障碍。

后天环境还决定每个人所要经历的特殊事件或人物,即每个人自己特有的人生故事。有时,尽管几个人在遗传背景上相同,如同父母所生;尽管生长在基本相同的环境背景下,如在一个家庭内长大或在一个学校上学,但孩子们之间仍有个性差异。这种人格上的差异往往因为他们经历的人或事件具有差异,如遇到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同学,在校内外遇到的事件不同等,这些差异都会融入人格内容之中,成为影响人格的特定要素。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往往就要找出这种特殊经历事件。所以,后天环境还要包括那些特殊经历,正是这种特殊经历才让每个人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

还有一点值得强调,人格形成背景中的遗传与环境看似内容不同,角度不同,但是,这二者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交融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的方式也极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考宗哪一种成分所占比例更多些,或哪一种成分居主。

4.2.2危险人格的划分

在明确了影响人格形成背景的两大要素后就可在此基础上对危险人格作出进一步的划分并作出相应的界定。本研究在界定危险人格概念时(见4.1.1)曾使用了“形成”与“出现”两种用语,实质上就是想说明这种现象,即某种危险人格的出现往往找不出相关的起源点或理由,如反社会人格;相反,有些危险人格则具有明显的形成过程,如犯罪人格或缺陷人格(两个概念后面将予以解释)。所以,本课题将危险人格初步分为:先天禀赋为主的危险人格,即“没有理由就出现问题的类型”;还有后天养成为主的危险人格,即“有理由并有形成过程的类型”。前者是生物学意义的危险人格,后者是社会学意义的危险人格。

……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甲氧沙林片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sso-milano.com/hljx/2209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