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层面而言: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群体中的一个个体,每个人的性格、习惯都离不开社会的渲染和塑造。我们首先是生活在群体之中,而后我们才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不是凭空突然出来的,每个人也都无法脱离群体而生存。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抬杠,谁谁谁自己住在深山中几十年也活得好好的。见过太阳的人,不会留恋黑夜。见过太阳后还深爱黑夜的人,心中也一定渴望阳光的温暖,只是无能为力。换句话说:“隐居”的人,大多是从未走出过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美,所以才会眷恋自己赖以生存的地方,就像是现今社会还存在的某些原始部落的原始居民一般,他们既无法融入现今社会,也不想加入,因为他们认识不到“部落以外还有社会,社会以外还有世界,世界以外还有宇宙”,而等待这些部落居民的只有慢慢消亡而后不再出现,简称灭绝。第二种“隐居”的人,是对这个社会失望透顶,想死却没有勇气,只能躲起来苟且偷生。这类人心中,同样渴望再加入社会群体,只是迫于自己无能,无法加入,不能融入。回到诞生的最初,若是父辈没有融入社会,也不会有你的存在。每一个人都不会是凭空突然出现的。就社会层面而言,脱离了群体的人,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原本有成为“人”的能力,却放弃了这种生活,这便是可悲!从个人层面而言:
上文也提到,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社会的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为过。在这样的变化下,一个人若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脱离了社会,想再融入时,只怕也是无能无力了。一个女人,安心在家,相夫教子,这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是值得赞扬的,但真的值得倡导吗?首先,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维,谁能保证现在身边陪伴的男人会永远爱你、会永远不埋怨你整天在家不挣钱、会永远要求你貌美如花而他挣钱养家?不能保证,而且你也永远不可能貌美如初。被一个男人背叛、抛弃之后,女人就该坐以待毙被社会遗弃吗?不!我们还有生存和生活的权利,我们还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权利和愿望。可是,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有的行业每时每刻都在“洗牌”,当年的技能是否还能适应现在的发展?当年生存的资本是否还能让自己安然于今天的城市?胶卷的退出,是因为数码相机的诞生;BB机、小灵通的退出,是因为手机的出现;诺基亚的塞班系统渐渐无人问津,是因为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的挤压……任何一件事物的消亡,并不是因为它不好,只是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适应不了新新人类的诉求。不言而喻,当年的“技能”不是不好,只是被更好的取代了。就像木匠、铁匠、鞋匠的手艺,自行车的修理铺、大街小巷的个人理发店一般,我们现在依旧需要建筑、依旧需要穿鞋、依旧需要骑自行车和理发,但所有的系统已经机械化、工业化、流程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行业只能退出历史的舞台,不论它当年多么热火朝天。如果说从社会层面而言,脱离了群体的人,是一种可悲的人。那么从个人的层面而言,脱离的群体的人,是一种可怜人:可怜当年身怀的绝技,如今和未来却只能沦为社会抛弃的技艺,甚至,无法满足自己吃一口饱饭的小小欲望。所以,做一个高情商的女人吧,爱他也要爱自己,爱他更要爱自己。千万不要冷落了朋友亲人,更不要放弃了自己的社交圈,一个人的生活不是不可以,但两个人的生活应该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还不如一个人的时候。那些你一个人生活时,拼了命守住的工作,拼了命守护的朋友和亲人,千万不要因为恋爱和结婚以后全都放弃。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只是寄托在某一个男人的身上,更不要让自己的未来变成一个既可悲又可怜的人!叶本吴心一支烟的钱,让我遇见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