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心理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婚恋心理问题_婚恋心理解析 > 婚恋心理解析 > 书籍推荐王安忆心灵世界

书籍推荐王安忆心灵世界

发布时间:2020-11-24 23:37:25   点击数:
甲氧沙林是不是治疗白癜风的药物 http://m.39.net/pf/a_5231253.html

别名:《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小说是什么?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另一种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但是筑造心灵世界的材料却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小说的价值是开拓一个人类的神界。我觉得小说是一个绝对的心灵世界,当然我指的是好的小说,不是指那些差的小说。我是说小说绝对由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人他自己创造的,是他一个人的心灵景象。它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经验。所以它一定是带有片面性的。这是它的重要特征。我觉得小说一定是带有不完全的,不客观的,不真实的毛病,用常说的话,它很主观。但我不喜欢主观这个词,似乎太科学,也太冷静了,我倒喜欢一些更加和人性有关系的东西。我就给它命名为一个“心灵世界”。这是我个人对它的命名。当我们观望原始人的创作时,心里所追寻的就是一个不真实的世界,那里有着不为我们所知的逻辑、规则、起源和归宿。我们心里充斥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验和感情,这是真正的创造,真正的造物。它扩展了我们的存在,延伸了真实世界的背景和前景。事实上,我以为现代的作家们都在为小说的现实困扰,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要将小说与真实拉开距离。他们从各种理论中去寻找途径,从心理学去找畸形反常态的人性表现,或者从相对论中找到时空错乱的根据。我觉得艺术也是这样,它就是设立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以真实性、实用性为价值,它只是作为一个人类的理想,一个人类的神界。这也就是“好小说都是好神话”的意思。小说的困境是什么呢?首先它讲的是人间故事,不是神话,童话,这些故事的情节所要求的逻辑是现实生活的逻辑。其次小说是用语言来表达,不是诗歌,而是我们大家日常使用的语言。我们怎么来区别小说的材料和我们生活的材料,这两者如何区别?这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小说是个太具体的东西,具体到它的艺术性质被生活混淆,甚至取消。这是别门艺术不存在的问题,因为艺术其实是在虚拟的前提下产生的,然而产生于科学民主的近代的小说,则与生俱来带着一个具体的外形。这种经验只要留心,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许多,所以我们每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写一部自传。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种经验性材料,好是好,却有个缺陷,那就是它缺乏有力的动机,把事情再推进下去。像方才那样的经历,我可以论述它,可以写一首诗,写一篇散文,可对于小说,它就没有一个能够构成故事的动机。什么是动机呢?简单说来,就是因果的关系里的“因”。我要声明一下,今天我们所讲的,是相当机械性的,但你们要耐住性子,我觉得我们向来不把小说当作一种艺术的对象来看待,忽略了它的技术性和制作性,所以我有时会想,我们是否有必要学习一点机械论。在大量的缺乏动机的“经验性情节”里面,有时会有一个有动机的情节,这可就是天赐的好事了。这种先天优良的“经验性情节”可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我们所谓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社会调查,实际上都是在寻找这种现成的故事。自己的故事用完了,就用人家的,周围的用完了就到远处去找。讲到底就是原材料紧缺,找故事去吧。小说的故事,不仅需要动机,还需要操作动机的条件,这样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就是说一个是发展的理由,一个是发展的可能,最终才能有结果。而“经验性情节”由于它的天然性质,它通常是不完备的,不是缺这,就是少那。倘若我们完全依赖于“经验性情节”,我们的小说难免走向绝境,经验是有着巨大的局限性的。小说的情节应当是一种什么情节?我称之为“逻辑性的情节”,它是来自后天制作的,带有人工的痕迹,它可能也会使用经验,但它必是将经验加以严格地整理,使它具有着一种逻辑的推理性,可把一个很小的因,推至一个很大的果。我们常说“彼岸”,如何到达彼岸?就要靠有力的东西把我们渡过去,越是有力越是可能渡得远,这个有力的东西就是动机。好的动机还有再生能力,它生出果来,果又成了因,因果相承,环环相扣,直推到遥远的彼岸。由于小说的现实面目,我们经常会把经验和创作混为一谈,我们往往忽略它是一个人为经营的东西,制作的东西,是一个独立于我们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就像一座房子,我们必须承认房子有它自己的结构原则和制作逻辑。现实世界是一个力量强大变化多端的世界,即便是个别的人性,都无法脱离它的制约来认识它,就像我们时常说的,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所以要进行孤立的衡量是有难度的。认识的程度总是要受到时代的特定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左右,似乎很难给它定标准。在我强调小说是一个存在于现实之外的心灵世界,现实世界是为小说世界提供材料的前提下,思想也是被我当作材料来对待的,它决定现实世界的材料以何种形式在小说世界里运用,因而也决定了这个心灵世界的完美程度。感情是一种个人气质,一种心理经验。艺术的创造者是一种具有情感能力的人类。情感到达小说的漫长的过程,需要理性的帮助。理性的任务是检验感情质量,承受感情压力,将感情转化为想象力。在书法里有一种笔法叫“飞白”,就是笔触中的丝丝露白,像是枯笔的样子,我想它最初恐怕是由一个失误造成的,然后这个失误就成了技法,它的意思在哪里呢?它告诉我们一个书写过程中的信息,笔从纸上急骤有力地掠过的情景,有一股激越的情绪。还有篆刻的金石感,刀刻在石头上,崩裂破碎的边缘,它也是流露出制作过程中的感情状态,这种状态都是即时即刻的,这一片刻和下一片刻不同。这就是个人气质。我还想给感情定义一个名称叫“心理经验”。为什么有的作家生活经验丰富得不得了,可是东西却写得十分贫乏?他怎么就不能够把他如此丰富的人生经验写成优秀的小说呢?而也有的作家,他一生过得很平淡,譬如说福克纳,他从小在一个小小的镇上生活,再也没离开过,可是他写出了那么多的好作品,还有普鲁斯特,他几乎一辈子躺在床上,可他也写出了《追忆似水年华》。我觉得这就取决于心理经验。这种心理经验,和外部经验不一定成正比,并不是说这个人经历丰富,他的心理经验就丰富。而我觉得一个作家他之所以要去创造心灵世界就是因为被他的心灵景象,被他的心理经验强烈驱动。作家们在小说之外都写过创作谈,可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没有一个创作谈是可以信赖的,都是假象,倒不是说作家自己要作假,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情,事过境迁,再回头来解释,哪怕是自己解释自己,也不会准确,一定会受彼时彼地的情绪影响,只能当作另一篇作品来看。因此我就说所有的创作谈都是不可靠的,很多研究者从创作谈入手去研究作家本体,前途真是非常渺茫。那些出没在我们城市街头巷尾的颓废的人影,在他们心里其实都抱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观念,他们行为上都有一种不能和人群融合的地方,但是因为他们缺少理性,因此他们不可能把他们那种异乎寻常的特质变成一种动力,去创造什么,他们只能自己毁灭自己。而艺术家不同,他绝对是个有理性的人,是理性使他原始的冲动变成一种强悍的生命力,因此他能够忍受人群外的孤独,他能够在人群外保持自己,然后他还能将自己的特质留下痕迹,那就是创造。艺术的创造者还是一种特别具有情感能力的人。他应该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就是说他应该有痛感,他不是麻木的人,他是个很有痛感的人,一触即发。那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人认为正常的情况下,艺术家会有反常的反应,这就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敏感性,也正因为此,他才从人群中脱离了出来。感情的质量取决于创作者本体的能力,这种能力最高级的阶段我以为是“忘我”。“忘我”这个词也是容易被误会的,现在有一些私人性的作品,将个人隐私统统兜出来,实际上当把这些东西兜底翻出来的时候,恰恰是他们太记得“我”了,他们太忘不了“我”了,他们把“我”牢牢记在心里,特别想给大家展览一下“我”的面目。当你心里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情感产生的时候,你需要压抑它,你不能急于把它宣泄出来,你必须把它压抑下去,也就是我们需要时间冷静一下。这个压抑的过程也是非常危险,很可能时过境迁,你这个冲动就没了,这个冲动来去都是飘忽不定的。因此我就想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诗人那么多。诗呢,它就可以非常快速地把情感记录下来,而小说很难办。小说要求感情到作品中间的转化过程太长太复杂,需要转化为故事,转化为人物,转化为情节,还要有个归宿,有头有尾。所以说我觉得小说实际上是个很难的东西,感情要非常饱满,技术要非常周密。我说的想象力是从感情的立场出发的,也可以叫作灵感。灵感不同于感情的冲动,它是已经成形的感情,所以它其实是吸收了理性的帮助的。灵感现在似乎越来越难得光顾我们了。人类的经验日益积累,两百年的小说堆积如山,书库里都是小说,覆盖面日益加大,阴影笼罩着我们,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从小说到小说的情况。它的感情是来源于写作者的阅读的经历,它把别人的感情打碎了再重新组合,它也可能做得很好,但它终是因为缺乏原始的冲动而生命苍白。注:本篇均摘自王安忆《心灵世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sso-milano.com/hljx/2387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