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家长的一个普遍问题,危害深远,当家长焦虑于孩子的坏习惯,坏成绩的时候,其实这种焦虑本身就在加剧自己所焦虑的问题。所以,只有深度的觉察自己的焦虑,深度的理解自己的焦虑是怎么回事,才能有行为上深刻的改变。
01急迫的想解决孩子问题的家长,一般都会制造“问题孩子”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家长:“我的孩子不好好学习?怎么办?”、“我的孩子沉溺于手机游戏,怎么办?”,“我的孩子特别内向,见到人也不爱说话,怎么办?”或者在文章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留言:“写了一堆大道理,你倒是说说到底怎么办啊?”,“全都是废话,给点具体的办法不行吗?”
每当我遇到类似的家长,我的心里就会涌起一阵遗憾:可惜了,ta的孩子,大概率是不会太好了。
“不会太好了”的意思是,被这样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大多数心理上会有问题,而心理上一旦出现了问题,人格的发育就会有问题,自然,他们外在的表现也会出现问题,肉眼可见的,比如成绩不会太好,人际关系出现障碍,对学校的学习生活适应不良,厌学、逆反、沉溺游戏等等。从长远说,将来这个孩子的婚恋、职场发展等各个方面可能都会受到影响。不夸张的说,来自原生家庭的“伤”会伴随ta的终身。最好的情况是,将来这个孩子会找到适合的渠道进行自我疗愈,但是无论再怎么疗愈,都不可能恢复如新,像从来没有受伤一样。
家庭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家族的印记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所以,我会觉得惋惜。这样的父母,是他们父母教育的牺牲品,而他们的孩子,又成为了他们自己的牺牲品。
为什么我会给这类的家长贴上这样的标签呢?他们的话语中又体现出什么样的人格特质呢?答案是:这类家长,从人格的完整度上,一般是不够的,这类人大多数会有焦虑型的人格特征,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够。焦虑必出强迫和控制,当他们带着自己不完整的人格去养育孩子的时候,会将自己的焦虑(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使用不恰当的抚养方式,结果是,他们的孩子会深受其害,成为不恰当抚养方式的牺牲品。
心理学家林文采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有些父母带孩子会那么累?如果养孩子养到披头散发,焦头烂额,这大概就是你养孩子的方法不对了。养得好的孩子,父母都是轻松的,而当你方法错误时,一个孩子就足以使你崩溃。”她还举了自己的例子:“我的4个孩子都是我一手带大,我养4个孩子的同时,写完了7本书,读完了硕士、博士,做好了很多期电台节目,还有各种大大小小一大堆活动。我的孩子们在整个成长过程都特别轻松,从来没出现什么问题。”
事实上,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所以,当家长到处“寻医问药”,迫切的希望解决孩子的问题的时候,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解药。
今天这篇文章,我会谈一下焦虑型父母的相关话题。欢迎各位父母对号入座。
02“焦虑型父母”关键词:自恋
焦虑型的父母会很容易不耐烦,表现出一种焦躁的状态,比如,看一篇文章,便急迫的想要得到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两次没有明显变化,就开始焦虑钱是不是打了水漂;上了一堂课,知道了对孩子耐心的重要性,坚持了两天就开始质疑这样做的效果....等等,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希望有个人,几句话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消除她们的焦虑。最好,能将所有可能产生问题的源头都掐断。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源于他们内心中的深层自恋。
自恋,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和我们平时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它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心理特征,自恋型的人,一般都有严重的自我中心。他们潜意识里希望一切事物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当一旦事物没有按照他们的希望发展时,他们就会很容易产生焦躁、恼怒的情绪。
因为自恋,所以这类家长的潜意识里,会有很多“应该”性的思维。比如,孩子“应该”学习成绩良好,孩子“应该”不沉溺于游戏,当我看一篇文章的时候,它就“应该”告诉我问题的答案,当我找心理医生的时候,就“应该”立刻解决我的问题....等等。所谓“应该”,本质上就是“一切按照我的轨道行进”。这是自恋型人格的典型特质。
可以想象,当一个家长总处于这种自恋的心理状态的时候,会给和ta相处的孩子多少伤害性的体验?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看到孩子“笨的要死”,那么简单的题一错再错,很快他们的耐心就会遗失殆尽,进而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又反过来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会有委屈、恐惧、羞愧等一系列心理反应——当孩子把注意力用于应付这些负面情绪时,怎么还可能有更多的注意力用于功课本身?自然,ta就会错的更多,然后家长更暴怒......进入恶性循环。
蒙梭利特曾经说:“孩子不是小号的成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常会因为自己的自恋,将孩子视为“小号的成人”,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必然不会尊重孩子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