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欣所向之图片
网络
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
——知乎作者动机在杭州
看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后,我忽然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烦恼和焦虑释然了,原来,这些糟糕情绪并不是压力的普遍产物,而是人的一种保护色,或者说是糊涂人的自寻烦恼。
01发生什么不重要,你怎么看待这些事情才重要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一词自进入大众视野,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许多生活不顺的年轻人,更是从“原生家庭”找到了今日困境的种种合理性。
如果说弗洛伊德的家庭创伤心理学观点,解释了人的性格成因,那么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则给人们指出了一条完善自己的明路——人是可以改变的。
“人是可以改变的”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前提。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遭遇不幸的童年,遭遇多次的失败,只要他愿意勇敢行动,那些糟糕经历的影响可以被逐渐消除,人是可以慢慢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的。
这一点,我觉得年的畅销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就是最好的证明。
许多人谈到自己性格中不好的一面,往往把它简单归结为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不可否认,人是经历的产物,不同的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成长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连锁反应。
但现在的自己的种种表现,到底归因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还是每一个当下所做出的选择,却是不能盖棺定论的。
过去的事情或好或坏,都已经成为历史,人是无法改变客观事实的,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看法,因为重要的不是过去,重要的是怎么看待过去。
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如果回过头看来时路,每个人固然会有性别、背景、机遇等截然不同的外部因素,但穷根溯源,也不能抛开个人的因素。
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再纠结和执着,意义根本不大,人如果把太多时间浪费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消耗的是当下的自己,正是选择消耗自己,接下来就会更加容易陷入困境,生活有些艰难,便是这样循环产生的。
打个极端的比喻,踩到屎不是你的错,坐在屎上哭,就是你的不对了。过去发生的事情太令人懊悔,但不放下又能怎么样呢?
其实世上的痛苦只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痛苦,比如摔到腿受伤了,不管你想不想要,这痛苦都是真实存在的;还有一种痛苦,是精神上,比如失去爱人、工作不顺,你非常痛苦,但是只要脸皮够厚,不去想,这痛苦也就没有了。
02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只剩你一个人,你会干什么?你还会在乎工资高不高,买不买房,生不生娃,发不发朋友圈,要不要减肥吗?
不用真等到全世界只剩你一个人了,我们看看周末宅在家的自己,其实就心知肚明了。一个人的时候,怎么舒服怎么来,但凡身边有了其他人,就不可能随心所欲。
都说90后频繁跳槽,让很多老板直呼:现在的年轻人太任性,吃不了苦。
其实,不是90后任性,而是这一代人对自由的要求更高,他们不是不想工作,而是不想上没有意义的班,要不然斜杠青年、副业刚需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工作本身并不消耗人,如果沉浸在工作中,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工作顺利完成,还会产生成就感,消耗人的往往是,工作中各种各样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
对于工作中的复杂人际关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互联网公司,请假只用跟直属领导说一声,软件提交申请就可以。但在传统公司,批假不仅要部门领导同意,还要办公室主任签字,最后还需发信息让大领导知道,打卡上班时还得在工作群中备注说明。
一套操作下来,唯一的结果就是,几乎全公司的人都知道我请假了,但这个结果对于工作本身并没有作用,反而还会影响我提出请假当天的工作效率。
这样一来,本来不讨厌工作内容,但因为细枝末节的人际沟通问题,还是让人觉得心累。
事实上,除了工作,我们日常的痛点大部分都是人际关系带来的。孩子要不要报培训班?选择北上广还是回家乡?追逐金钱地位还是知足常乐?普通大学毕业就一无是处?没赚到钱就是失败?
每个人的人生本来是平行的,不同却平等。但把人生当比赛的人,总是在比较中自惭形秽。人是社会化动物,不可能做到绝对真空,比较是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绪。
但问题在于,只要是比较,就会产生高低,那么很容易陷入怪圈:不如别人就自卑,比别人强就自负。可不管自卑还是自负,都缺乏清醒的自知,人一旦不自知,烦恼接踵而来。
海明威曾说,真正的高贵不是超越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和他人的比较其实没有意义,如果抛开他人的干扰,在自己的世界里耕耘成长,生活会简单很多。影视剧中常有身怀绝技的大人物隐居山林的情节,远离江湖恩怨,幸福感会比较高。
意识到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区分哪些事情是别人的问题,哪些事情才是自己的问题,在容易随波逐流的环境下,耐心做好自己,正是一种莫大的勇气。
03学会分离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
所有人的人生都离不开三大课题——交友、工作和爱。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全部生活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大课题展开的,但不幸的是,这么重要的内容,我们的正经教育里却没有。
可现实情况是,人的很多烦恼其实就来源于把自己的人生课题和别人的混为一谈,比如父母指导子女人生这件事,就是最好的体现。
这些年,时代的发展,生存的压力,年轻人的婚恋年龄越来越晚。和什么人结婚,什么时候结婚,这本来是关乎每个成年人的人生大事,但是在很多父母眼里,子女结不结婚,却成了父母们生活幸不幸福的重要选项。
父母当然有建议子女结婚的权利,但是在发生了太多催婚、逼婚、扬言不结婚就断绝关系的故事后,父母逼迫孩子结婚这件事,已经几乎成为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矛盾的易爆点。
稍微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能明白,父母都有希望子女生活幸福的愿望,可是婚恋这件事从意义和重要性来说,完全是子女的人生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父母已经有了婚姻,他们有了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如果父母强势地替子女决定人生,其实是剥夺了子女的选择权利,将来但凡子女生活不幸,请问是谁来承担这份后果呢?
即便到那时,父母可以用一句“我都是为你好”来开脱,但是面对生活里的难,真正对这句话买单的子女又有多少呢,真正做到毫无怨言的又有多少呢?
更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自我意识比较强,根本不会完全听父母的意见,父母就是想插手,也不一定插手得了。这样的情况下,把自己的人生和子女的人生,分离开来,只给真挚建议,而不做决定,才是相互尊重和理性的爱。
不仅是父母子女之间,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陷入过多干预别人的时刻。成熟的人,应该时刻警醒自己给出的建议是否有误,因为千人千面,也许我们并没有了解事物全貌,却潦草给出解决办法,最后承担后果的却是听从你建议的人。
就好比阿德勒心理学,到底是不是接纳自己通向幸福人生的唯一通道呢?我只管写出这篇文章让大家看到,但是要不要采纳,却是每个读者的课题了。
如果因为有人不认可阿德勒心理学观点,我就因此烦恼,觉得别人不识货,那岂不是庸人自扰!分离课题,在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之间划出明显的界线,少了多少没必要的“指点”啊。
保持快乐人生的终极秘诀就是,遇到问题不要慌,先想想: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阿德勒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学,主张在社会里找到人的完整性,而我们在社会上,不得不面对各种影响和评价,所以在肆意做自我和讨所有人认可之间,必然存在矛盾。
为了解放思想完完全全接纳自己,在没有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我们最好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不那么听话,不那么正确,不那么在乎他人看法,不那么畏缩不前,不活得那么束手束脚。
生活已经不容易,不如勇敢做自己。正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更需要悦纳自己,有勇气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也不害怕被别人讨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