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心理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婚恋心理问题_婚恋心理解析 > 婚恋心理解析 > 从三个角度解读沈从文三三的叙事特色

从三个角度解读沈从文三三的叙事特色

发布时间:2023-4-13 19:15:14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小说《三三》创作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恋期间,透露出了他对爱情的憧憬和追求,小说的主人公三三就是他此时心情的写照。小说也体现了沈从文在“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间的矛盾情结,身处大都市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故乡。

沈从文曾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定,以及对未来光明的向往。”《三三》创作于《边城》的前三年,我们通过三三依稀看到翠翠的身影,三三不仅凝结着湘西人性的真善美,也诉说着对爱情和未来光明的向往。

小说以杨家堡为背景,讲述了少女三三和白脸男子的故事。三三欲说还休的爱恋,浪漫多彩的城市憧憬,最后都随着白脸男子的逝去凋零在无限的幻想当中。文章意境朦胧,细腻婉转,富有独特的叙事特色,下面我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赏析这部小说的叙事特色:

小说运用多个重复场景的叙事策略展开故事情节小说的叙事语言清丽优美,运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体现了物我合一的意境小说运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三三的爱情故事

一.小说运用多个重复场景的叙事策略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三三的身世背景和成长经历。重点描写了少女三三的爱情故事,文中以多个重复场景为片段,其中最典型的是对四次梦境和四次送鸡蛋场景的描写。

01.四次梦境的描写展现了三三爱情的不同阶段

第一次梦境,情窦初开三三悉心看护着屋前的鱼,不允许陌生人钓鱼,只允许熟悉的人钓鱼。梦是有意识看无意识的一扇窗子,三三白日里看护着鱼和鸭子,不觉得晚上做梦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一方面表现了三三的天真烂漫;另一方面预示着三三的情窦初开,潜意识地有了少女的心思。

第二次梦境,憧憬美好三三跟随妈妈去堡子里接亲,回家时打灯笼经过总爷家。晚上梦到一人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像只有鱼知道这会事。白天新娘子出嫁的情景掀起了三三的春心,这个梦境明确了三三对爱情的憧憬。

她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终身大事,但是羞于开口,只能向水中的鱼倾诉。为下文和白脸男子的邂逅作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了白脸男子的身世和总爷家有关。

第三次梦境,懵懂爱恋见到白脸男子之后,三三午睡的时候梦到白脸男子拿着一根烟杆钓了很多鱼,他和管事先生在商量着一件不利于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以一种幻想的形式,体验到这种梦寐以求的本能的满足。

三三自从和白脸男子相遇,对他一见倾心。心里是他,梦里是他,期待与他的下一次邂逅,也表现了三三纯朴娇羞、天真可爱的性格特点。

第四次梦境,无疾而终在最后一次和妈妈去总爷家送鸡蛋的时候,三三在路上幻想着新娘出嫁的场景,一顶凤冠,用珠子穿好的,搁到谁的头上?二十抬贺礼,金锁金鱼,这是谁?床上撒满了花,同百果莲子枣子,这是谁?

三三满怀期待的去见白脸男子,却不知迎接她而来的是男子的突然离世。这个欢快的梦境和白脸男子的离世形成强烈的对比,预示着三三的爱情无疾而终。

四次梦境的描写展示了三三的爱情阶段,情窦初开—憧憬美好—懵懂爱恋—无疾而终,将三三尚未觉醒的爱情扼杀到萌芽中,一切美好的幻想都化为泡影。

02.四次送鸡蛋的场景展示了三三在每个爱情阶段不同的心理特点

第一次送鸡蛋,羞涩迷蒙三三妈妈偶然见到白脸男子,得知他需要鸡蛋治疗痨病。因为三三不肯去,第二天妈妈一人前去,回来后告诉三三城里女人是全念书的,直接激发了三三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第二次送鸡蛋,错愕迷茫带着第一次没有去的遗憾,这次三三跟随妈妈一同前去。再次见到了她梦中的男子,本来满怀欣喜,却看到一个穿白袍戴白帽的女子悉心照顾白脸男子。从此三三就陷入对爱情的怀疑和迷茫,她因为这个白衣女子而吃醋,发小脾气再也不来送鸡蛋。

第三次送鸡蛋,寂静欢喜三三虽然不愿跟妈妈一同去送鸡蛋,但很愿意听妈妈回来后讲关于白脸男子的故事。她会欣喜男子对自己的称赞,也会对自己遥遥无期的爱情陷入沉默,三三的爱情就这样停滞不前。

第四次送鸡蛋,失落悲伤有了白衣女子的邀约,三三不再退缩,这次决定和妈妈一同前去。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送鸡蛋,她再也见不到白脸男子了,所有对爱情的幻想都成为过去,独自黯然神伤,怅惘失落。

四次送鸡蛋的场景描写,从侧面体现了三三在每个爱情阶段不同的心理特点:羞涩—惊诧—赌气—期待—失落—悲伤,三三第一次不去是因为娇羞,第二次不去是因为赌气,但她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如果知道结局,我想三三肯定勇敢的对男子大胆表示爱意,珍惜每一次见面的机会。

重复的叙事方式是沈从文一贯的写作手法,每一次运用都会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小说虽然情节淡化,但是由于重复场景的描写,更好地展示了人物的爱情和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使情节一波三折。

二.小说的叙事语言清丽优美,运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体现了物我合一的意境

小说的叙事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深远,含蓄生动,婉约细腻,他笔下的花草虫鱼通人性,懂人意,充分体现了物我合一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01.语言清新自然,将自然景物人格化

小说开篇介绍了杨家堡的地理环境,地处山水之间,钟灵毓秀,从碾坊往上看嘉树成荫,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通过水流冲动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

把水车比喻成游手好闲的人,唱出咿咿呀呀的歌谣,磨盘的声音也散发着动情的低音,奏出了一曲碾坊交响乐。描绘了一幅农家生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图,渲染了温暖欢快的氛围,衬托出人物的纯朴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02.鱼象征着三三的爱情,是三三的忠实守护者

鱼是三三爱情的寄托诗经《陈风·衡门》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鱼自古以来有男女婚恋的象征,沈从文很喜欢用鱼来表达男女的恋爱关系。《边城》中的“大鱼咬你”是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箴言。

在《三三》中,鱼是三三的爱情寄托,因为不确定白脸男子对三三是否有情意,更多的是三三的单相思。她将自己的朦胧情愫寄托在鱼的身上,自己的心事只有鱼知道。梦到白脸男子钓了很多鱼,睡醒之后脸一片红,幻想自己出嫁时有金锁金鱼为聘礼,鱼成了三三的爱情寄托。

鱼是三三的忠实守护者三三从小和鱼为伴,她每天看护着池塘的鱼,不让陌生人来钓。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三三将自己的心事全都给鱼说,“好像只有鱼知道这回事”。鱼在梦中陪伴了三三度过每一个爱情阶段,见证了她的悲喜忧愁,最后三三得知白脸男子离世后,独自跑到溪边,向鱼倾诉内心的悲伤。

在三三眼里,鱼是除了妈妈外最好的朋友,它倾听着三三的理想和爱情,陪伴着三三度过迷茫和失落。不像鸭子那样聒噪,不像狗那样憨厚,鱼是善解人意的忠实守护者。

03.白色象征着纯洁自然、病态死亡和城市文化

白色象征着纯洁自然三三从小的生活环境就和白色相关,碾米时爸妈头上的白布,碾完米后爸妈全身的糠灰像个汤圆,还有水里的白鸭子,由谷子碾成的白米。这里的白色是大自然给生活的馈赠,展现了一家人原始惬意的生活状态,也是他们朴素自然、纯真美好的性格写照。

白色象征着病态和死亡“白衣白裤”的白脸男子,“白白的脸好象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男子的白是那么突兀,他独特的白与痨病有关,预示着男子死亡的悲剧。

白色象征着城市文化那个穿白衣戴白帽的女子跟白脸男子一样神秘,他们与村里人的肤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白色蕴含着城市文化,城里的人也向往着农村,白脸男子希望自己的病情能在乡村的环境中得到治疗,白衣女子喜欢钓鱼和淳朴自然的环境,羡慕三三的围腰和田园生活。

一切景语皆情语,小说描写的自然景物富有生活气息,选取的意象含蓄深刻,物我合一,表达了沈从文对湘西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三.小说运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三三的爱情故事

小说运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描写了杨家堡发生的故事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娓娓向读者道来,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三三的爱情故事和当地的民俗风情。在结尾部分叙述者故意留白,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幻想。

01.小说结尾的适当留白,给读者留下美好的意蕴

小说最后也没有交代白衣女子和白脸男子的关系,只是通过村民的议论描写了对白衣女子的猜想,“说到那个称呼她为病人的媳妇,又说到别的,都显然证明这些人并不和这两个城里人有什么熟识。”叙述者仿佛对一切了如指掌,他知道女子的身份,却故意含糊,使迷蒙的爱情留下一丝美好,那个女子可能不是白脸男子的媳妇,这样三三纯洁的爱情才不会受污染。

白脸男子死亡后,叙述者以冷静的态度描写三三和妈妈的表现,不掺合任何情绪。

三三脸白白的拉着妈妈的衣角,低声的说:“娘,走。”两人就走了。到了磨坊,三三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三三知道那个油瓶挂在门背后,却不作声,尽母亲各处去找。三三望着那篮子,就蹲到地下去数着那篮里的鸡蛋,数了半天,到后碾米的人,问为什么那么早拿鸡蛋到别处去,送谁,三三好像不曾听到这个话,站起身来又跑出去了。

简单平静的语调,没有歇斯底里的咆哮,却隐忍着内心巨大的悲痛,逝去的不仅是白脸男子,还有三三纯真的爱情和美好的憧憬。

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异乎寻常的恶人造就的悲剧;第二种是起于盲目的命运和偶然的机运;第三种是剧中人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造成的悲剧。小说《三三》的悲剧无疑属于第二种,盲目的命运和偶然的机运拼凑成的不巧,宣告了三三幻想的破灭。

02.通过插叙新娘子出嫁的场景,补充交代了三三的爱情因果

小说有三处对女子出嫁场景的描写,这三处互相补充,构成因果关系,客观交代了三三的爱情起因和幻想破灭的原因。

三三陪同出嫁的姑娘,偶然和白脸男子相遇这天三三陪同出嫁的姑娘,因为谈到了绣花,三三到碾坊取样子。正好碰到了白脸男子钓鱼,才有了两人的第一次相遇。

三三返回新娘子处,得知白脸男子患了痨病三三正好奇白脸男子的身世,突然听到宋家妇人说白脸男子是总爷家的亲戚,因为得了痨病,从城里来乡村养病。补充交代了白脸男子的身世背景,也暗示了白脸男子的病态和死亡,三三爱情的无疾而终。

新娘子将要出嫁时,三三和白衣女子相遇三三和妈妈又前去陪伴新娘子,这时候遇见了白衣女子,得到了女子的诚邀,苦于不能空手前去,错过了和白脸男子最后一次的见面,成为三三内心永久的遗憾。

对新娘出嫁场景的描写,也加剧了三三内心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同时也衬托了小说悲剧的凄凉,一切美好的场景到头来终是一场梦。

03.通过对三三的心理描写,使三三的形象更加立体

从遇见白脸男子的那一刻起,三三的世界就不一样了,她多了一份了对爱情的娇羞,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

对爱情的娇羞面对白脸男子的戏谑,三三心里想:“狗来了,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直接表现了三三的俏皮可爱,聪明伶俐。

听到白脸男子和管事先生谈论自己,要总爷牵红线,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我家里的鸡纵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蛋吃。”表现了三三的娇羞天真,纯洁美好。也许只是他们的玩笑话,却成了三三不可磨灭的心事,三三越是说我偏不嫁你,内心的情愫就越深刻。

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妈妈去给白脸男子送鸡蛋回来后,告诉三三城里的女子都读书。三三便开始了对都市生活的幻想,她也想去城里读书,想象城市的美好事物。“什么时候我也一定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

随着和白脸男子的多次接触,三三和妈妈更多了对都市生活的向往,她们想象着:“一座极大的用石头垒就的城,这城里就有许多好房子。每一栋好房子里面住了一个老爷同一群少爷;每一个人家都有许多成天穿了花绸衣服的女人,装扮得同新娘子一样。”

通过对三三的心理描写,不仅展现了三三的纯真可爱,羞涩懵懂,还赋予了她追求梦想的动力。从三三身上可以看到无数乡村人的身影,他们质朴自然,纯粹本真,对外面的世界怀有无限的憧憬。他们却不知城里人也在羡慕乡村生活,就像白脸男子来乡下是为了治疗自己的痨病。

这也是沈从文对“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思考,他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隔膜,他将都市生活描写成病态的世界,将乡村生活描写成桃源世界,他内心排斥着物欲横流的生活,向往着湘西文化的纯朴美好。这种情怀也反映在三三和白脸男子的人物上,三三身上凝结着湘西人性的真善美,白脸男子寄托着沈从文对乡村文化的向往。

通过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小说立足于整体多角度描写了杨家堡的风土人情,或白描或委婉,或插叙或顺叙。毫不掩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读者呈现了纯朴自然的湘西民风。

结语

《三三》体现了湘西文化的质朴自然,人性的纯真温暖,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承载着沈从文浓浓的乡愁和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小说对人生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是我们浮躁迷茫时的镇定剂,是我们失意彷徨时的灵魂栖息地。它告诉我们即使人生失意,也要诗意的活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sso-milano.com/hljx/2830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