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老师们在每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要面对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势在必行。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怀指导下,年5月17日我校华晨宏老师做了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究》的经验交流。
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如: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较差;注意的集中性品质差,学习效率低;亲情饥渴、嫉妒心重;精神抑郁、性格孤僻、很难找到快乐;认知偏差、内心迷茫、自私;性格比较内向、自卑;家庭问题导致精神的奔溃、逆反;情绪暴躁,容易失控、具有攻击性。
分析总结出了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只有兄弟姐妹留守家中,缺少父母关爱,无人看管,放任自流。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
2.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甚至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临时监护人管教不严,甚至无力管教。
3.父母离异或因意外让孩子成为单亲或孤儿,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4.父母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不强、教育价值观的偏差,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
5.学生自身素质差,自我调控能力差、“自我认定”不成熟、青春期的困惑、学习的压力。6.学校教育不到位。
7.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对策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2.老师和留守孩子的父母经常联系沟通。
3.实施结对帮扶制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以及优秀学生与留守学生结对帮扶。做到经常了解情况,找他们谈心,经常进行家访,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方面、心理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困难。
4.班级中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5.申请助学对品学皆优的留守学生给予帮助。
6.定期对留守学生开展专题教育。为了有利于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定期对留守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使留守学生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不良的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的成长。
针对典型问题学生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与案例分析
例如:班上的马XX同学,该生性格孤僻,非常不讲卫生,同学们都远离她,鄙视她,谁都不愿坐在她附近的位置。她不仅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而且做作业也很懒惰。下课后经常遭遇同学攻击,她也时常捣乱、招惹别人,更是受到严厉的打击报复。通过家访得知马XX的父母都去世了,现在是由叔叔一家照顾。在分析之后找到了该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客观上,该生缺少关爱,极度自卑。主观上,该生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经过几个月细心辅导,本学期,任课老师们都说马XX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穿着干净了许多,洗澡、换衣也勤了,近距离与她接触也没有多大异味了,头发是每天都梳好了的,课间休息时,能时常看到她独自在卫生间捧水浸泡、擦洗自己脸上血鼻涕的身影,看到她干净、清爽的笑脸。她在课堂上听课认真了许多,有时还积极发言,书写越来越工整,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慢慢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让爱无处不在,关爱留守儿童,传递幸福温暖,心手相牵,永不孤独。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愿他们做个懂感恩、肯奋进的生活强者。
总编:胡志超审核:何华平编辑:杨艳
撰稿:华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