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心理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婚恋心理问题_婚恋心理解析 > 婚恋心理问题 > 由于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主客观环境的

由于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主客观环境的

发布时间:2016-4-5 23:42:55   点击数:
尽管纯粹的、能解构所有犯罪心理内幕的通识犯罪心理结构,几乎不存在或难以认识,但是不能因此否定罗大华的探索精神及犯罪学、刑法教义学意义

提出这些论断,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在刑法学界由高铭暄教授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犯罪,但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但不产生犯罪而且还消灭犯罪,犯罪的根源仅是中国的历史遗毒、林彪集团与“四人帮”等“文革”影响,以及国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即著名的“三因论”

罗大华教授是新中国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主编的《犯罪心理学》,是国内第一本也是再版次数最多的犯罪心理学教材;他倡导的犯罪综合动因论、犯罪心心理情感咨询理结构理论,以及在证人证言可靠性、罪犯心理矫治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与观点,在学术界有着重大影响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罗大华还积极倡导开办全国犯罪心理学师资培训班,授课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以及当时在中国刚刚起步的计算机应用、测谎技术等学界的知名教授、来自实践部门的教师,都成为培训班的师资目前,我国犯罪心理学界的中坚力量,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甘肃政法学院犯罪心理学的范刚教授等,都出自于此

1985年,我被聘为中国政法大学法治系统科学研究会的秘书长之一,负责组织各种学会的学术活动,也与罗大华开始联系当时在中国政法大学任讲师的罗大华等几位老师,运用系统论研究犯罪原因的罪因系统理论,认为犯罪原因婚恋心理学大全集是各种导致犯罪的因素按其作用层次和作用机制构成的系统凡是诱发、促成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和犯罪现象形成及其过程,都属于犯罪因素,各犯罪因素按其作用层次和作用机制构成的系统,便是犯罪原因

2015年11月11日,罗大华教授因病去世,享年79岁惊悉这一消息,我内心甚为悲哀谨追忆与罗大华教授的交往旧事权作纪念■

多年以来,罗大华在犯罪心理学、刑事司法心理学、证言心理学、罪犯矫治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上,勤恳工作,成果颇丰,共出版编著、译著6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

罗大华等人旗帜鲜明地指出犯罪不是由简单的外部因素引起的,关键是行为人的内因在起作用犯罪是由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的致罪因素引起的,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应当重视老男人的命根图与加强对犯罪心理的研究

罗大华1936年出生于福建武平,毕业于福建省长汀师范学校,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60年8月毕业后到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直至退休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心理学在各种运动中几度被打成“伪科学”,是个多灾多难的学科,犯罪心理学更是“禁区中的禁区”但是,罗大华及其带领的学术团队始终走在学科前沿

犯罪综合动因论,是罗大华教授为主提出的研究个体犯罪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影响个体犯罪的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各因素具有综合的互为动力的性质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该系统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主体的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形成多层次、多难度的原因网络情感心理学免费咨询结构由于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主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个体犯罪原因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

此后,罗大华对犯罪心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犯罪心理结构、犯罪综合动因论他认为,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一个人发生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成分的总称,是有一定结构的,并由此引起了“犯罪心理结构”的学术争鸣从系统科学理论而言,犯罪心理结构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构成罪因系统的要素有哪些,其致罪因素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动态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是什么,当然还需要深入研究与探索

文| 王顺安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普通人的身心健康也是罗大华十分重视的问题他认为,犯罪人实施犯罪有缘婚恋是真的吗行为,就是人的最不健康的外在表现及其特征和危害为此,他曾经建议我开展健康法学的研究,并指导我撰写了“健康学法”和“健康立法:对创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健康基本法》的思考”两篇文章,经他修改后,共同署名发表在中国健康学丛书《健康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一书中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sso-milano.com/hlwt/118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