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艺术战疫
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导师团队
艺术的核心是服务人心,艺术以其象征性及多义性帮助人们宣泄和转化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和限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一种无声的情绪和能量就悄悄的在流淌。这个特殊阶段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急剧增多,艺术这个精神的产物如今又能提供什么精神力量?我们将不遗余力的去探索。
《芭莎艺术》邀请艺术治疗领域专业机构——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团队,从不同方向策划了自己可以实际操作的艺术疗愈方式,如果心里有需要的你;好奇的你;第一次接触艺术的你…….看到了,那么试试吧,亲历“艺术”与“心灵”连接的过程。
战疫,
需要艺术
构造心理防护服
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
1安慰焦灼心理,借艺术回归自我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的情绪、行为、感知、思维以及身体代谢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无论是身处飓风中心的一线人员,还是外围防守,大家都不同程度的经受着这个应激过程,神情紧绷,承受着身心巨大压力。面对担忧、焦虑、紧张、不安、恐慌、疲惫、痛苦、愤怒、无奈等种种负向情绪,我们越是压抑和否认,就越容易被负向情绪裹挟支配,处在自动化反应之中,迷失自我。此时稳定的情绪正如我们的心理防护服,是抵抗病毒的强有力屏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处理情绪困扰,抚慰创伤体验、康复心理方面有着独特而显著优势的——艺术治疗,再次进入公众视野。2
艺术直达身心,建构心理防护服艺术是人类与生俱来、天然有效的表达方式。一方面,艺术过程本身是一种使紧张和压抑心境得到深度放松的有效方式,人们在观看和参与艺术创作中可得到心灵的营养,帮助人们回顾生命历程,回归内在,反观自身,整合身心。另一方面,当艺术作为心理疗愈的手段时,是一条与心灵交流的便捷通道,对于心理创伤出现后的应激失调、需要心理康复的人群来说,艺术疗法有支持和治疗性的陪伴功能,使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或者羞于启齿的内心活动得以释放,帮助人们克服情绪冲突,转化情绪障碍,抚慰创伤体验,缓解焦灼的心理体验,从身到心来提升“免疫力”。20世纪60年代脑科学和神经学研究表明,视觉意象是一种连接身与心的“内在语言”,它绕开左脑导向的言语评判系统,直达人们最深的情感与情绪层面。当我们有情绪反应时,视觉的方法可以接触到我们内在丰富的心理意象资源,而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言语是不可能触及到的,只有通过右脑视觉的以意象为主的思维,才能使得情绪得以真实的表达。这为艺术直达情绪提供了强有力的生理依据。3
艺术纾解情绪,实现自我身心疗愈当你觉察到自己正处在抑郁、焦虑、愤怒、恐惧、嫉妒、烦躁、不安等心境之中,可以运用艺术的方式来看见、表达和宣泄。请你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和电脑,有意识地从资讯包围中抽身而出,和自己呆一会,把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身体。拿起笔或颜料,哪怕只是在纸上乱涂,都是对情绪的最好宣泄,画的时候你的呼吸有可能会跟着手和笔涂抹的频率加快而加快,没关系,直到你觉得可以了就放下笔,等呼吸放慢下来。你会发现,这一个简单的涂画过程都能让你的情绪发生神奇的变化,变得平静许多。甚至你还可以和你的情绪画对话,听听它在向你述说什么。当你感到坐立不安,身体紧绷,控制不住反复频繁的做事情,那么你可以为自己挑选一首舒缓的音乐,让自己刻意放慢身体的节奏,在音乐中随意舞动,去感受身体的流动和表达。这样简单的艺术表达过程,使得我们内在难以捉摸和明说的情绪、情感逐渐变成我们亲眼看到、听到和触摸得到的外在形式,这在心理治疗中称为“外化”。“外化”就是将问题(情绪)与自身分离的过程,当问题(情绪)没有被具体化和外化时,我们把问题(情绪)当作自身的一部分,情绪就变得弥散性和灾难化,而外化则把情绪从自己身上剥离出来,让我们在情绪之间创造了一个空间,帮助我们重建自我与情绪的关系,让我们洞察情绪背后传递着怎样的信息,我们又有着怎样的深层需求?从心理治疗的角度上看,将内在的东西用一种方式宣讲出来,就会发生自动的疗愈作用,这正是艺术助我们实现自我疗愈的奥妙。人本主义代表人物娜塔莉·罗杰斯曾说:“当个体用舞动的方式将自己的愤怒或悲伤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使我感到震惊。我舞动之后绘画出的意象纯粹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它将我的情绪揭示得相当准确。”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舞动、雕塑、手工等艺术形式的启动,都能让我们对情绪、想法、行为、身体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体验,而这四者是相互影响和互为平衡的系统,当系统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整个系统和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实现身心灵的平衡。4
艺术智慧陪伴,洞悉家庭关系作为基本社会单元的“家庭”是一个文化载体,也是人们生命过程的归属之处。这次疫情让绝大多数家庭长时间亲密的聚在一起,家人的爱和联结、信任与依靠成为我们面对疫情变化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我们比平时更清晰的感知家人相知、相守的重要性;可随着亲密相处时间的增长,狭小的居家空间中,家庭矛盾开始暴露,表面上看是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改变使得矛盾集中凸显,比如因过度焦虑引发的各种矛盾、人际界限过近而引发的紧张感、家庭旧有矛盾的爆发,如婆媳、夫妻、亲子的关系紧张;老年人的恐慌和内疚感等等;而从深层的家庭系统动力来看,则是在危机面前,家庭生活循环模式、沟通和行为模式、家庭关系结构等被激活、被放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家庭面对逆境的同时,也是家庭成员共同促进、生成成长潜力、重塑自我的机会。众所周知,家庭成员共同投入艺术活动,不仅可以让家庭成员走进彼此的内心,提升陪伴质量,让说教转为共创共识,增强家庭凝聚力。而鲜为人知的是,当艺术与家庭治疗相结合时,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切片”似地反映家庭沟通模式和无意识家庭生活。“无意识家庭生活”指的是任何一个家庭都有相当多的无意识的、主观生活,包括依附关系、情感生活、个人表现和对他人的陈述(如我如何看待我在家庭里的角色,我对每个家庭成员的看法是什么,如何看待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等等),而这些发生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经验,也深深影响着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这种无意识层面的活动甚至影响到了家庭关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家庭关系在每个成员内心是如何产生影响的等等。5
艺术安全抵达,增进家庭联结在家庭艺术过程中,深层的家庭动力在安全、非言语的艺术创作中自动浮现,让我们有机会从内心深处看到家庭模式的运行,从而达到家庭关系梳理和疗愈。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全家人一起做的艺术活动,比如亲子绘画,家庭绘画,家庭成员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此过程会让我们在非言语中对彼此的关系模式有直观的看见;绘画之后设立分享环节,也帮助家庭成员演练与家人交流的能力,帮助我们说出挤压在内心的话,也可以纾解因关系不畅引发的情绪问题,为改变家庭沟通模式创造了多种可能;也可以与家人画一画《疫情结束之后你最想去的地方》《你最想见到的人》畅想一下未来,增强抗疫信心。我们也可以和家人一起编演戏剧,角色扮演、角色换位进行演绎,去体会各自家庭身份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家庭成员换位思考和共情的能力。还可以听家人各自喜欢的音乐,唱各自喜欢的歌,借音乐去感受彼此的内在旋律,增进情感的流动。父母还可以陪伴孩子们一起做亲子绘画,亲子舞动,亲子音乐会,帮助孩子释放旺盛的精力…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我们安全港湾,借由艺术安全,柔软、直达内在的功效,增进家庭联结,让我们彼此托起,不惧黑暗,静等黎明。艺术心理大联盟原创作品唐文星6
引领穿越困境艺术承托人心临床艺术治疗先驱埃迪思·克雷默(EdithKrammer)说:“艺术是拓展人类经验的一种方式,在艺术中,旧有经验可以被任意筛选、分类、重复,这些过程就是人类经验的学习与更新……即便是痛苦的现实不可更改,投身艺术也可以使人的灵魂得到安慰。”艺术从最初产生开始就是为“人心”服务。历史文明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人类都借助艺术手段表达累积的智慧、生存的困惑和对未来的憧憬,并以此逃离精神困境,鼓励自身生存信念,使得精神得以升华。这场疫情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现代文明之下的种种迷思——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日趋迷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让我们再次反思民族创伤的应对态度,家庭关系中的心理动力,婚恋关系中的交流模式,再到个体心理调节和自我成长。艺术直达心灵的属性,使其成为人类精神成长的表征,记录历史教训,保留爱的证据。而艺术治疗,借助人与艺术原本的亲近关系,帮助人们修建平安和康宁的心理环境。让我们在艺术安全的空间里,透过艺术表达情感,透过艺术宣泄情绪,透过艺术爱到自己爱到家人,借由艺术之管道反思自我与人生的意义、文明的代价,让困境成为有价值的转化生命的经验,这便是疗愈的过程,也是唤醒我们灵性的过程。点击阅读:携手芭莎艺术特稿《艺术治疗手册》第一章项目总指导:孟沛欣理论策划组:(姓氏拼音首写排序)陈骏、丁慧婷、高华、范诚、韩斌、胡雯珺、雷蕾、梁爽、梁映虹、林也、曼达、周小圆、朱仙桃活动策划组:(姓氏拼音首写排序)陈晓艳、符晓、何娣、李海燕、李小知、邱琳、邵利娟、叙默、杨俏贞、张雳、张藐文、朱雪霞插画设计:胡雯珺插画创作:刘梦媛本期作者:雷蕾本期主创团队均为孟沛欣整合艺术疗愈的各位导师,在此特别感谢!策划
编辑部特别鸣谢
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工作室图片提供
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工作室、互联网,版权归创作者所有原文发表于《芭莎艺术》年3月刊——End——…………最新活动…………艺术心理大联盟第二十期年5月8日-6月8日微课时间:年6月了解艺术心理大联盟▼艺术心理大联盟报名开始|导师团队亮相整合艺术疗愈课程体系缘起课程体系带领者简介报名艺术心理大联盟▼
近期推荐
整合艺术疗愈中的“整合”究竟意义何在?专题·理论|曼陀罗绘画疗愈创作就是意义:Graffiti街头涂鸦艺术与艺术治疗第十六期艺术心理大联盟年度活动持续创造敬请期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