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心理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婚恋心理问题_婚恋心理解析 > 婚恋心理问题 > 震惊北大高材生怒吼我才拉黑他6年,他控

震惊北大高材生怒吼我才拉黑他6年,他控

发布时间:2021-7-1 19:05:54   点击数: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效果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7513605.html

有多少中国父母都有这种口头禅:“你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听话呢?”……有多少人从小被爸妈气到发抖?人格被摧残到终身抬不起头?

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王猛(化名)拉黑父母6年,写了一封数落父母的万字长信,勾起了很多网友多年的心理阴影。

王猛是一个让父母很有面子的孩子: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功申请了美国一所名校的研究生……

然而,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到北大再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王猛到底经历了什么,竟不惜与父母彻底决裂?

01

我妈从来没有接纳我

王猛的母亲一直不认可他的性别,因为她想要一个女儿。她甚至很陶醉地跟王猛说,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总把他打扮成女孩,给他穿裙子,在他面前对自己想象中的女儿“芽芽”说话。

王猛写的万字书

王猛想起,母亲在他受欺负后,要求他去跟老师哭诉。他意识到,这是母亲不能接受、认同他作为男孩子具有的“刚强、自主”气质。

02

疯狂的控制欲

王猛的母亲一直把他绑在身边,不愿意他以任何形式离家太远。

小学时,一次全班的文艺汇演,老师要求全班统一服装穿短裤。但母亲执意要王猛穿着长裤上学。王猛提出要带一条短裤备用,母亲也不同意。

母亲似乎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权威。

结局是王猛被班主任当众怒斥。他一个孩子的尊严,成了两个成年人权威的牺牲品。

后来王猛得到机会去市里上奥数班,母亲却一直不乐意。一次上奥数班,王猛的文件夹被划坏涂抹,母亲知道后,居然颇为得意:“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似乎是因为自己的权威得到了佐证,母亲自鸣得意。而王猛的父母对他的控制欲,没有随着他长大而减弱。

初中升高中的时候,王猛父母的单位合并成立了一所中学。这所中学很普通,而王猛的成绩非常好,能为学校提升升学率。

“你太小不能骑车”“你受不了当地名校的竞争”“二五一中会重点培养你”……王猛的父母用这些理由,强迫他留在自己的单位中学。

03

从不保护我,一切都是我的错

然而,王猛的母亲对王猛的控制欲,只表现在压迫他就范上,当他被其他人欺负的时候,母亲从来不会保护他。

小学时,王猛曾一度遭遇霸凌,对此母亲要求他“去给老师讲,而且要哭着讲”。

但让王猛崩溃的是,母亲只能控制他,却对外界所有伤害王猛的人和事反应冷淡,显得无动于衷。

王猛小时候不会剥鸡蛋,二姨总是取笑他,但是父母从来不站出来阻拦。王猛因此被长期嘲笑,陷入焦虑,总是抑制不住地抠指甲。但是王猛的父母并没有关心他为什么会染上这个坏习惯,反而责备他。

“你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很多中国父母的口头禅。

无论是心理、行为还是学习,王猛身上只要出现让父母不满意的事情,父母只会责怪王猛。

王猛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想要以部分好学生来带动差生的成绩,而其他优秀学生要么是领导子女,要么是教师子女,于是王猛成为那个带动差生的工具,周围坐满了对成绩满不在乎的同学。

王猛跟爸爸说,自己被调去跟差生做同桌。但他没想到,他却遭到了爸爸的一顿痛骂:“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

后来王猛再次主动提起想跟校方谈谈时,父母拒绝:“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听着,任何人”,“人家的学生管他(老师)一口一个先生地叫,你怎么对校方这么大意见?”

王猛在学校被欺负、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整天受到来自环境家庭和学业的压力,父母都无动于衷,永远都是王猛自己的错。

你是爸爸妈妈制造的成功产品啊

高中毕业,王猛考上了北大,作为学校唯一一个考上北大的人,学校敲锣打鼓拉横幅。

王猛以为,自己的努力可以换来父母的理解。但他万万没想到,他咬牙坚持,换来的成果,居然成为了父母得意洋洋反驳他的理由:“你觉得学校整你,可是庆祝成绩的横幅上写的是你的名字。”

快上北京的前几天,父母强制带他一起参加了一次旅游。同旅游团都是父母的同事。一路上,王猛妈妈都在用非常夸张的语言,吹嘘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并反复炫耀自己家孩子多么优秀。

这直接导致了导游在一起安排住宿的时候,讽刺道:“考上北大的尖子生王猛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

所谓的小姑娘是同事家的两个小学刚毕业的孩子,气氛立马僵住了。王猛窘迫得恨不得钻进地里。

回到房间后,王猛问父母为什么导游会这样说,母亲歇斯底里语无伦次地大骂了他一顿。第二天,父亲跟王猛说: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常见……言下之意,闲言碎语很常见,王猛应该忍受,父母没有错。

在王猛的心里,家庭只能给他带来伤害,而非保护。

你首先是父母的孩子

其次才是你自己

王猛洋洋洒洒字的长信,全是年少时的压抑和对父母的怨恨。很多网友看完以后,都说被唤起了多年的心理阴影。

有的人,被父母控制到30岁……

有的人,从未得到母亲肯定……

有的人,莫名其妙被打了十多年,却一直被教育要孝顺,不许反抗……

有人反抗说:我首先是我,其次才是您的儿子。

然而在王猛的父母眼中,孩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而是父母的孩子,是他们可以控制的“玩偶”。

04

看了美剧才知道

父母进孩子房间还要敲门

前阵子有个非常火爆的视频,被贴上了搞笑的标签。视频内容是一个被家长骂哭的小女孩,用非常凶狠的语气,说着非常怂的话。

但奇怪的是,很多人转发、点赞的原因,不是觉得好笑,居然是因为看哭了。

很多网友都表示,在这个小女孩身上看见了自己曾经的影子:就算已经气到发抖,父母也不给你平静下来的机会,不断地逼迫,把你逼到绝境。不准关门,没有个人空间。

这种虐心式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根本不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独立的人格,所以父母根本不在乎孩子的想法、感受,也不给孩子独立的空间。

有的网友形容,这就是一个大型惨烈人格摧残现场。

父母完全无视孩子的崩溃,只在乎如何驯化孩子,让她一遍遍地承认自己的错误,逼迫她向父母的权威和规矩就范。就如同王猛的父母一样,一定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自己绝对的权威。

第一次看美剧时,我才意识到,原来父母进孩子的房间是要敲门的。美剧里的孩子只要关上自己房间的门,就像进入了自己的空间,只要不同意,父母就不能进来,就不会被打扰。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关门=自我空间=安全。

然而,中国人似乎只有长大了才有自我空间。甚至有人回忆,妈妈会用菜刀砍开门。简直就是噩梦!

就像视频里的小女孩一样,家长永远不准你关门,一旦发现关上了门,就会把门打开,如果反锁了更恐怖,家长会在外面不停地砸门,直到门被打开。

我的同事,回忆她第一次锁门,直接被她爸踹崩了,那是一扇新的木门,到现在那个木门也保留着被踹坏的样子。因为她父母不允许她锁门。

节目《放学别走》中小嘉宾朱子然说自己躲进房间,他妈妈也会追进来打,只能抵着门。

小女孩被骂哭的那个视频,最让很多人觉得愤懑不平的是,家长居然把孩子的崩溃反应拍下来,还放到了网上。

小孩子歇斯底里的模样,在家长却觉得非常有趣,所以才会拍下来,发到网上跟大家分享。似乎在家长的眼中,孩子只是一个小玩具、小宠物,而不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你不结婚,我就上吊自杀

中国父母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ta还是个小孩子,懂什么”。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小孩子没有思想。

正是因为,父母认为“小孩子没有思想”,所以他们不会在乎小孩子的感受,觉得孩子只要不哭就行,只要乖就可以,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乖”,乖孩子,就是最好的孩子。

就像王猛的父母,对他所有的教育,中心思想就是听话。我的同学李伟,接受的也是这样的教育。

李伟的爸爸是个物理老师,他非常鄙视文科,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悲剧就悲剧在,李伟非常喜欢文科。父亲为了让他学物理,就把他吊起来打。

父亲对他的所有人生教育,都是建立在恐吓上的,用恐吓达到让李伟听话的目的。

孩子的一切都被家长掌控、操纵。

当然,李伟父亲所有的管教都是“为了他好”,包括打他,恐吓他,不准他学喜欢的文科,逼迫他学讨厌的物理,这一切都是出于爱他。

有人说,不要苛责父母了,他们也只是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在教育你。

但是,拿爱来勒索孩子,是世上最可怕的行为。打着爱的幌子,就可以随便操控,打和骂,都成了合理的。

比如有一次,同学和李伟玩到比较晚,就跟着李伟一起回他家。李伟家的两个房间是分在楼梯两侧的,楼梯左边是父亲的房间,右边是他的房间。

右边的房间黑灯瞎火,李伟和同学一起走进去,突然一束手电筒的光就照了过来。居然是父亲悄无声息地躺在他床上,对他一声吼:“李伟!你是不是想挨打!”

因为父亲的常年恐吓,李伟变成了一个极度缺乏自信、缺少安全感的人。

毕业后,父亲为了逼李伟结婚,一直用自杀威胁他:“你结不结婚?不结婚我就上吊自杀!”后来李伟还是结婚了,但是他再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最终,为了找点心灵依托,李伟成了佛门俗家弟子。

李伟和王猛一样,因为父母在教育中超强的控制欲,让他们的心理变得不正常。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他们都没有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他们的意志、他们的情感,对于父母来说,完全不重要。

粗俗一点说,在这种父母眼里,孩子说话连放屁都不如,如果是放屁,他们还会捂一下鼻子。然而受欺负的王猛、哭泣的小女孩和想学文科的李伟,他们的想法丝毫没有被父母接收,就好像是噪音,直接被耳塞过滤了一样。

而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毫无益处,童年时期的阴影甚至可能伴随他们一生,并影响他们的婚恋和择偶。

中国最大的谎言,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因为有这句话做帮凶,所以有些父母就为所欲为。

如果你有机会成为了父母,千万不要让这种悲剧延续下去。

请记住,你是在培养一个人,而不是在驯化动物。

北大高材生万字长文一、起源男孩子我是80后,男性,来自小城清阳(化名),在一个驻当地的上级直属事业单位成长。父母都是体制内普通人,文化程度在同龄人里较高。我最早经历的、但很晚才意识到的危机之一是我家人尤其是我母亲并没有完全接纳我。她以前多次陶醉地给我讲我两三岁时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并给我看过一张我的裙装照片。大约我上学前班时,我母亲当着我的面对着她想像中的女儿“芽芽”说话(我是独生子)。事后来看,我认为我母亲并非完全不能接纳我的生理性别,更不是一定要二胎,而是不能接纳男孩子的刚强、自主等气质。有一事可为佐证:小学时我反复受到欺凌,我母亲叫我去给老师讲,而且要哭着讲。这些事情并没有影响我记事以后的性别意识和取向,但这种拒绝接纳孩子现状的偏执和以自身意志肆意操控孩子的欲望却在后面的几乎每一件事中以不同形式重演。我读研时咨询的心理咨询师也认为此事反映我的原生家庭有重大缺陷。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五岁半被送进单位自办的小学。我母亲一直倾向把我关在家里,喜欢包办事情,做得太过分时甚至和我父亲多次争执。虽然清阳不冷,但和很多家长一样,我母亲喜欢让我穿很多,而且喜欢按自己的审美指定我的衣服(衣服这个词在“离开之前”一段还会出现)。一年级或二年级初秋的一天全班文艺表演,前一天班主任让大家穿及膝短裤来,而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不准许。结果班主任看见我穿长裤到场很不满。我抱着最后的希望提出把裤腿卷起来,被当众怒斥。我母亲和班主任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我没有告诉班主任穿长裤是我母亲的要求,也不知道两人后来是否交流过此事。我只能说,孩子有时注定是弱者。剥鸡蛋小学一年级时一个同学基于我动手能力较差的事实,开玩笑说我“很聪明但不会剥鸡蛋”。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的二姐、我的二姨(后文还会几次提到此人)耳里,她总以此取笑我。我父母拒绝保护我。这时我已经出现了无法控制的抠指甲行为(我后来明白是焦虑症状),并因此受到父母训斥。而动手能力的确一直在困扰着我。小学六年级的一次科学课上,我正巧和上述同学一起做实验,打算把电池、灯泡、导线和开关串联成一条回路,七手八脚做好后却发现开关合上灯灭,断开灯亮。我们觉得奇怪,老师发现我们连了两条并联线路:一边是导线和开关与电池短接,一边是灯泡直连电池。我们尴尬不已。奥数班的意外我五年级时开始在离家四五公里的市里上奥数班,周末我父亲带着我坐车过去,而当时我母亲很不乐意我去。我当时学起来很有感觉,虽然一开始摸不着节奏,但后来进步相当快。六年级时一次奥数班考试,我带去的一个很普通的人造革文件夹丢失,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我回家后我母亲既不痛惜物质损失(确实没必要),也没有用积极的态度安慰我(这一点不妨和下文毕业旅行一起看),而是表现出一种混合了得意和癫狂的怪异情绪,歇斯底里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此事和穿衣服都是过度保护的例子。当然这起意外在我看来只是而且应该只是一声稍纵即逝的噪音。我在奥数班小组作业中和一个外校同年级的队友小欣很聊得来,长期记得他瘦小机灵的形象。小欣从市里顶尖的清阳中学保送到清华。他留校读硕的一年暑假我们又见了面,那时他的体型和脸型已经十分圆润了。之后他出国读博,我们偶有书信来往。再说这边,我不久后就要上初中。家人毫无商量余地,让我上了单位自办的子女学校。从初一和初二,年级一直不到十个人,其中有几人是教师子女,其他的孩子们都去市里了。从初中开始家人再没有允许我去单位外面上课外班。二、清阳第二百五十一中学二五一中史初二末,单位系统内几所子女学校合并,在我家附近成立了第二百五十一中学(化名)。我父母以“你太小不能骑车”“你受不了当地名校的竞争”“二五一中会重点培养你”等理由安排我初三去这里,中考前又违反之前让我自己选择高中的约定,强迫我高中留在二百五十一中。于是我中考应付了事。后来我成了该校唯一考上北大本部的学生——我丝毫没有自夸的意思,因为这是一段充斥着谎言、暴力和控制的沉重历史。二百五十一中是一所烂校。看数字,清阳的教育与规模和发展水平相当的城市比算是顶尖,01年至少10人上清北本部,09年上升到30多人,而二五一在近百万人口的市区却平均五年出不了一个清北,从未有人奥赛成绩达到省一等奖——仅凭此说它是烂校也许流于应试主义,但以下一些事实能进一步反映全貌。小事直击素质:高三时(保持士气有多重要不用多说)我班上至少有一节英语课和一节数学课因为单位内部学生挑事,教师处理无效,离席抗议。大事则论人心: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是理智的,01年二百五十一中空前绝后的风光成绩也没能阻止内部子女纷纷去读市里的学校。于是这所彻底失去了生源的“名校”在成立十年出头后就黯然停招,再两年后解散。教师多数转岗,少数应聘到市里。绝境家人逼迫我上二百五十一中的真实目的只有他们自己完全清楚,而他们一直对我隐瞒和搪塞,所以他们的目的可能永远是个谜。不过,有三点是明确的:我是几年内二百五十一中出成绩的少数希望之一;我父母的工作单位和二百五十一中是利益共同体;我在中学持续受到排挤和欺凌。所以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很可能包括追求自己的眼前利益。“你太小不能骑车”(我五岁半上小学)则可能反映了过度保护,而这种过度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自然不在考虑之列。二百五十一中的首要宣传点是“助普通生升优”,而校内“普通生”的资质和学习动机整体上相当不乐观,其中很多“普通生”身为内部子弟再不争气也会被学校留下,最后学校也不可能把少数优等生单独分班——这些因素决定了要“升优”就只能靠优等生输血。年级成绩最好的几个学生,除了我之外,家长非单位领导即校内教师,于是厄运降临到我头上。决定性的因素却是我家人,他们软硬兼施让我留在二百五十一中,而且对我的处境毫不关心。他们可以对我说出“某师兄(同事的孩子)去读领头羊清中最后也不过考了省会某大学”这种话,而不提师兄体弱多病的事实。高一国庆后的一天,我向我父母反映我被调座位后身边环境糟糕,我父亲做迷茫状说“李校长怎么会打压你?他在以前那所子弟校时跟我可是老朋友”。我过几天再次跟他说,被他大骂到凌晨一点多。他吼道:“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而我母亲在干什么呢?睡觉。我一个人在夜里落了泪,主要并不是被我父亲的歇斯底里吓坏,而是担心中学的不良环境在我的成长中留下深深的伤痕,更是担心如果不能考到远离家的大学就会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从那之后无论校方、班上的不良学生和家人怎么对待我,我都不哭,因为哭了就会更被看不起。我并不爱哭。回忆起这段残酷的经历,我虽气愤和伤感,但也不哭。直到多年后,我给带我做本科毕设的博士生学姐写信,写到感谢姐肯定和帮助我、尊重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sso-milano.com/hlwt/2553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