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心理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婚恋心理问题_婚恋心理解析 > 婚恋心理问题 > 人类团结起来,消解异性婚恋文化

人类团结起来,消解异性婚恋文化

发布时间:2021-8-23 11:12:30   点击数:
白癜风症状特点是什么 http://m.39.net/pf/a_4800901.html

各位!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我的暴论!我不是针对lgbtq+群体,也不是针对异性恋,不是针对男人也不是女人,我针对的是所有人类!包括认为自己是小猫小狗小鸭子的人类!

今天我要掰扯的是“论消解异性婚恋文化的必要性”。我对人们偏好什么样的胯下之物或者身体构造毫无兴趣,我所说的“异性婚恋文化”有以下两个方面:一、让人只能在男/女中二选一、并且把两性人格模板化的社会文化;二、专偶文化,以及被它包含在内的婚恋文化。当然,文化背后有制度支撑,制度也受文化影响。但是,咱们对制度可以说是无计可施,所以我主张先在个人可控的范围内消解这些文化。比如自己身上,比如一个宿舍,比如亲友圈。让俺一条一条掰扯。

一、万恶的性别二元划分

总有人说,性别是天生的。不,身体是天生的,性别不是。来,跟我念,xìngbíe,当你念出这个词有这个概念的时候,它已经不再仅仅用来区分你的身体了,它区分的是你的社会角色。假如你是个赶论文的学生狗,你做了个调查问卷,第一个问题:“你的性别是男/女?”这时候你问的是社会性别角色,而不是身体构造——难不成胯下之物会影响填问卷?是啦,性别划分是有生物学基础。然而,从人类掌握了语言那天到现在,性别早已不仅仅是身体的区别,而是以“特定的角色”进入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个“特定的角色”实际上是这么一回事:1.两极对立、按部就班地描绘男性与女性、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含义,把男性放在主导地位,女性则是“不完全的人”;2.根据这些所谓的性别气质和特点,规定男人/女人该做什么,像流水线一样生产性别差异;3.摁头让每一个人只能认同男/女二选一的性别(大多数时候没得选),通过第一第二点制造焦虑。如果没有做个符合标准的男/女人,你就不配做人。

第一点的核心是“女人非人”,有很多人用不同的名词解释,比如“无意志”“半客体”“类商品”,但都指向同一种现象。至于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学术界众说纷纭还没定论,但能肯定它已经存在了成千上万年,并且在今天仍然存在。

举一些常见的直观的例子。①“女士优先”“让着女生”,隐藏的意思是女性是先天的弱者;②女性缺乏逻辑思维、不适合当决策者,潜藏的意思是女性不具有“完整的人”所具有的完备的思考能力;③女人要么贤惠、要么美丽、最好又贤惠又美丽,意在女人最好有服务家庭,或者服务于男人的性欲的功能。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大致从类比“儿童”和“商品”的角度去勾画刻板性别角色中的女性。类比“儿童”是说明女人不是成熟、完整的人,具有和儿童一样情绪化、缺乏理智、弱小的特点。类比“商品”是说明女人身上的每一部分都具有“物”的特性而非“人”的属性。

当然,“男性气质”也不会放过被划分为男人的人。俗话说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虽然男人不会一落地就被定义为非人/物品,但男的就必须“阳刚”、负担经济责任、不能脆弱、不能“娘化”打扮,这样一来男的也不好过。

女人非人

与月MOON

第二点,划分完了以后,规定每个人只能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生活。我必须说明这些行为处事的特点绝非天然的。比如说,不到一百年前,女性还被认为不适合写文章。结果现在,老师会说“女生适合写作文,因为女生敏感细腻”。再往前几百年,男人们还因为被剃发直接自杀,因为他们忠于明朝的“国家道义”。现在的男生,头发长一点都被认为是“不够阳刚”。还有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格裙一开始就是给男人发明的,现在满大街的女孩穿jk制服。

还有人说,男女的身体差异天生就决定了分工,男人更强壮所以占主导。实际上,这些差异落实到个体上时,更像一个光谱,光谱的每个位置都有男有女。从生物学上看,也不存在男女中间的明显断层。一些有关远古性别分工的研究也表明,性别分工在世界各地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地方男人带孩子,有些地方女人扛重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by玛格丽特·米德

何况,人类从发明工具的那一刻早已脱离了近身肉搏,即使是武力争个高下,也要综合考虑灵敏度、柔韧性、耐力、技巧。其他社会活动同理。其实在现在这个时代,我都懒得扯生物决定论。打仗都用枪炮,施工都用起重机,运输都用车,有些人居然还觉得人类需要和野牛一样拿角互相顶。

另外,间性人(常被称作双性人)在人口中也有一定比例,大概每60-人当中就有一个间性人。间性人的性器官只要不病变,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影响健康。但是,二元性别制度往往强行把ta们划分为男/女中的一个,很多间性人在不到3岁的时候已经被做了手术,然后被引导成为某个性别。这足以说明性别划分是社会需要,绝非生理需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性别角色的规范也在调整和改变。从前的好汉是武松打虎,现在追捧高富帅。从前的好妻子是下凡的织女,现在身高、学历、户籍也变成了筹码。换汤不换药,酒不变旧瓶改,如此而已。

一些间性人的生殖器形态

第三点,性别划分制造了焦虑,逼疯人类。我觉得,人之初,性本无,不过是白纸一张。大人告诉小孩,男孩应该怎么做,女孩又应该怎么做,于是害怕落单的孩子们便抱团攻击那些“异类”。“异类们”要么压抑自己成为霸凌的一部分,要么独自在角落哭泣。

因此,我并不认为性别暴力只能归咎于恶人作恶,二元性别文化/制度才是背后的黄雀。女生可以留长发,男生头发不能超过耳朵;女生穿裙子,男生穿裤子;男生粗犷阳光,女生心思细腻;男生适合学理,女生适合学文;公司不招聘长发的男生;公司不招聘女生,因为女的要生孩子——一切以性别为基础进行区分的规定、话语、态度、认知,全部都是暴力的帮凶。这些现象和声音无孔不入,无一不在磨杀着人类。

其实,谁又不是异类呢?性别角色的规范不仅仅规定了你的行动,还规定了你的身体,所有人都陷入了古怪、荒诞又狂热的焦虑中。有多少男生百度过“我一次x分钟算早泄吗”“身高xxx很自卑怎么办”“xx岁了还没长喉结正常吗”。等到成年了,还会有“处男焦虑”,因为牛逼的男人都是“阅女无数”。结婚了发现要负担彩礼房贷,因为男人就要承担责任。如果被发现喜欢同性,那就完了,日子别想好过了。

关于直男为什么恐惧男同性恋,

推荐读物《厌女》by上野千鹤子

女性,那就更惨了。因为女人就算成为女人,也永远不会像男人一样被认为是完整的人。什么BM女孩身高体重表,锁骨放硬币A4腰反手摸肚脐,层出不穷。总有人说女性有“性别红利”,而这“红利”不过是出让小恩小惠给女性,好让女性把自己作为商品展示、出卖。仔细想想,所有的逻辑都围绕着——女人没必要去学习做一个完全的人,只需要学习去做一个热卖的商品。所以她们可以不那么努力地学习数学,但是要温柔,最好会做家务,又清纯美丽,才好符合男人的期待。不知道这红利谁爱要,反正这福气给我我不要。

所以,放下怨气吧,男的不要成天想“她只喜欢xxxxx那样的男人,虚荣拜金”,女的也别说“直男癌只会打游戏不解风情”,最后一豁楞又整出“性别对立”这个词,天天吵是谁挑起来的。吵啥,还不是社会性别制度创造出来的,非要把好端端的人强行分成两种,中间劈个东非大裂谷。这种反人类糟粕,今天不主动去消解,明天也会被淘汰掉。

二、阴间专偶制

我闲得没事就看点悬疑猎奇的探案类小说,所有小说里的警察在命案发生后,都首先排查受害者的配偶。确实,在现实中,被配偶杀害的概率完全高过其他人。

这就奇了个怪了,排除复仇和拐卖,大多数人结婚时,不说爱得死去活来,起码也客客气气商量好要搭伙过日子。别说什么爱极生恨,如果成立的话,第一嫌疑人得是你亲爹妈。

从宏观角度看,把一切都归咎于犯罪者自身的邪恶,就纯属耍赖。没有那么多天生的反社会人格者,也没有那么多罪大恶极的蓝胡子,暴力往往发生在最平凡的人身上。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说说什么是专偶制。按恩格斯的说法,专偶制是一种针对妇女的婚姻制度,要求的是女子单方面的专一忠贞。在老恩眼中,婚姻和卖淫的唯一区别是,婚姻是把女性一次买断,而且除了性,也买下了她家务劳动、生儿育女等功能。所以,即使皇帝老头后宫佳丽三千,那也是专偶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by恩格斯

放到今天,即使有一夫一妻制的法律在那儿扛着,文化的印记仍然根深蒂固。国家不承认卖淫的合法性,禁止拐卖妇女,也说了孩子可以随父母任意一方的姓。但是,可以从“哄抬b价”这类网络用语、禁而不止的软色情、普遍的随父姓现象等看出来,女人在人们的观念中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唯一的区别是,从前是由父母作为主要的买卖方,去挑选、交涉,现在是儿女自己挑选再带去给父母筛查(见家长文化)。从前是锦缎牛羊,现在是彩礼车房。即使披上了文明的外衣,婚姻制度和婚恋文化,本质还是肮脏的。在婚姻中寻求健康的亲密关系,无异于沙里淘金。

关于女人作为交易品的文化,

推荐《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by盖尔·卢宾

老恩说得对,精确地指出了专偶关系中“女人非人”的特征,但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我认为在专偶关系中,所有人都不是人。每个恋爱中的人爱的都不是眼前人,而是某种心理投射,某种恋物癖。这类观点在上世纪的许多学派中都有,就不赘述了(其实是我自己还没啃完),还是说说我的理解。

1.把“爱情”特殊化、神圣化

在普世观念中,爱情早已不是两个普通的人类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亲密感,而是更像一个神话。第一重神话是浪漫——什么相遇的一瞬间的碰撞盛开漫天烟花,ta来到你的世界拯救你如天神下凡……追捧这些还不够,又催生出“浪漫文化”“约会文化”,用烛光晚餐、电影院牵手、摩天轮一吻制造出神话和快感。

我从小就很好奇,杜丽娘怎么会为梦里的柳生痴缠致死?她爱的是柳梦梅吗?不是,她爱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是戏剧编排让柳梦梅存在,且符合她的“才子”幻想,让她的魂魄前来幽会。我也好奇,假如王子服是个十分保守的人,千辛万苦找到婴宁后,发现婴宁不懂避讳、不通人情,他会不会愤然离去,嘲笑相思成疾的自己?(当然,这两部作品也含有反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

回过头看看,信息时代更加促进了这种向幻想献祭的行为,俗话说得好,你永远不知道网恋对象是不是会打字的狗。实际上,在被浪漫神话催生的亲密关系中,既然我们真正想去爱的只是被文化制造的快感,那站在你面前的人,也说不清是虎是狼。

第二重神话是“另一半”“一生一世”。我就很奇怪,如果真的把伴侣当人把自己当人,怎么能想出“另一半”这种比喻。对我这种养狗的人来说,如果家里有两条狗,那就是两条狗,各啃各的家具各吃各的狗粮,铲屎也是双份的,就算住在一起一辈子,那也还是两条狗。

我认为,恋爱关系和朋友关系都是亲密关系。既然我们都能理解,人随着性格、环境的改变,身边的朋友也会改变,那为啥情侣就被期望一直在一起?确实,希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能长长久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但情侣之间的情况更像被社会绑架了,尤其是结婚之后(现在还出了个狗屎离婚冷静期)。我们不会说,和学生时代的朋友渐行渐远,就是一段“失败的友谊”。但是我们分手、离婚后,都会被认为有一段失败的恋情、失败的婚姻。

人类为了绑架自己无所不用其极,什么一颗钻石代表坚硬永久的身心,现在还出了什么一辈子只能定制一颗的高价钻戒。还是林夕老爷写得好:旷世巨钻,不过是炭。

异性专偶文化.jpg

2.不把自己当人,也不把对方当人

建立和维护健康的关系,当然需要理解、妥协和限制。比如住同一个宿舍,有听到响动就睡不着的A,不听歌就睡不着的B,睡觉打呼噜的C。那么,A可以用耳塞,B可以用耳机,如果还不行,C就应该自己去看医生调理打呼噜的问题。但是,如果A想留长发、B要和别的朋友通宵、C要去打炮,三个人即使关系再好,也不该站在道德制高点阻拦别人。

本来建立亲密关系,无非就是相伴过日子,不该干涉对方自己的生活,不该把对方当成所有物。好家伙,现在谈个恋爱,个个不把人当人,而是当成彼此的所有物。女生穿得清凉点化个妆出门,别人问她对象:“你能接受吗?”打个游戏,还得随时随地接对象的电话,不然就直接分手。还有流行的“鉴婊”文化,你以为骂的仅仅是绿茶吗?潜台词同时也是“我对象是我的私有物品”,根本没把人当人。

在我的理解里,穿什么、玩什么、和谁交往、性生活,都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别说对象,天王老子都不能干涉我。当然啦,我们都不是生活在真空,同时也要尊重人类的多样性,有些人就是喜欢这种,不然哪来的bdsm。但是,当专偶文化成为了普遍共识,个人观念的碰撞成为了道德问题,亲密关系成为了绑架,我只觉得胆寒。

本来,人无定式,我们可以自由探索合适我们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就像被塞进杯子里的茶杯犬。为什么“恋爱”中除了幸福,还总是充满苦痛,正是因为做独立的人的自然需求,与绑架性质的社会文化难以调和。其实,只要结合我说的上一点就能发现,当你追求的是某种社会文化制造的快感,而不是和一个人自然地发展关系,落差、矛盾、痛苦就理所应当地出现了。

微博恋爱话题热评

结语

为了防止误解,我必须说明:

1.我提倡消解二元性别文化,并不是说从今往后女的禁止做女的、男的禁止做男的,而是指出这种文化的荒谬,以及对人性的禁锢。比方说“女性气质”在光谱最左,“男性气质”在光谱最右,我支持每一个人在光谱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你作为一个长批的人当然可以喜欢最左的位置。但我想说的是,不管你胯下长了什么,你都可以抛开“男女”,在光谱上随意横跳,甚至上下左右跳,或者把光谱混合起来创造独一无二的颜色。

2.我提倡消解专偶文化,不是说一对一的关系就是错的。不说别人,我自己就喜欢bdsm,我承认我性癖很爹。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更多元的选择,更多元的关系,而不是被社会绑架。

我们需要做的,是看见、反思、接受然后重构。只有看见异性婚恋文化的荒谬,而不是认为它与生俱来,才能进行反思;反思之后,即使知道自己无可奈何地受着影响,也应该接受自己;只有在接受自己后,才能重构自己,在世界的夹缝中探寻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支持消解异性婚恋文化,不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是为了释放差异。

我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尽量避开畸形的异性婚恋文化带来的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

希望读到这里的你,能够幸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sso-milano.com/hlwt/2611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