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案例
1.体象烦恼
小亮今年正读初二,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只是身材瘦长,长相不佳。
情窦初开的年纪,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女孩子,没想到表白后,女孩转身就逃,一边逃还一边喊:“难看死了。”
“我是不是真的很难看?”小亮不停地问自己,当天回去就照镜子,镜子里的他小眼睛、塌鼻子,他越看自己越难看,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
他想“改头换面”,但没办法,于是常常失眠,开始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人多的地方是再也不敢去了,成绩终于一落千丈。
男孩更多地忧虑自己的身躯不够高大,女孩则担心自己的形体不够优美。
进入初中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都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青少年甚至由于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负担,可以说体象烦恼在青少年各种心理烦恼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通常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都是关于自己外貌的负面信息,有时需要一段比较长的咨访关系,通过咨询师重新对他的镜映,来重新认识自己,并了解到体象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最重要的是学会欣赏自己,比如小亮虽然眼睛小,但很有神,虽然长相普通,但身材不错。
2.社交恐怖症
“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
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
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
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
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
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有的孩子天生内向,喜欢安静自如的待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然无可厚非。
有的孩子却是因为遭遇了一些创伤事件,而开始回避社交,他内心的冲突与痛苦如果没人看见,就会愈演愈烈,最终引发社交恐惧。
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观察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的性情突变,一定要关心他是否遭遇了什么事情。
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帮孩子重建自信。
3.学习障碍
小丽今年刚刚入学,可是父母却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
一次试卷发下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没看见这些题,父母于是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肯做题,于是打了她一顿,但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专家指出,小丽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懒惰的眼睛”,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却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
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
因此,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时,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研究表明,大约有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
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包括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成绩不好而不停的责骂孩子粗心,就会错过矫治的时机,有时还会给孩子心理伤害,使得情况难以好转。
4.抑郁症
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
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经过心理专家的咨询,发现小张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
症状包括:极度忧伤、绝望、疲劳、身体疾病。患有抑郁症的人,其情绪低落的程度和性质都远超正常变异的界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那样容易逐渐地“云消雾散”。
小张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了吃药和心理咨询结合的方式,一边改善症状,一边疏导情绪。
虽然花了挺长时间,但最终过上了平稳的学习生活。
写在最后
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心理困扰,是问题也不是问题,有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注意力的转移,慢慢就好了。
但如果有些困扰长时间都无法让自己恢复,感觉克服不了,就要积极地寻找专业的帮助。
个人的忍耐、抵制这种痛苦,反而会使问题加重,甚至会走向极端。
家长也不要因为孩子好像有心理问题,就过度担心害怕,甚至回避、不承认,这都不是科学的方法。
即使是极个别问题严重一点的,经过专业的帮助后,80%以上也是可以解决的,所以,青少年遇到问题时要积极寻找帮助,要承认它、面对它。
有时候,你会发现,只要我们开始直面它,就已经好了一半了。
来源:图文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催眠师:邓文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资深催眠师
业务范围:
1)家庭系统排列导师:家庭成员的角色适应、子女教育、长幼关系、夫妻和谐等;
2)青少年心理青春期的身心发育、社会适应不良,早恋、情绪失调和品行障碍等;
3)社会心理人际交往、婚恋心理、求学与就业心理、性心理障碍等;
4)临床心理精神轻度失调、身心疾病、人格障碍心理、慢性病等。
咨
询
预
约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