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况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因此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拥有健康的心理才是拥有一切美好生活的开始。因此,小编对有关残疾人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整理,方便残疾朋友们查阅。
国内外的临床和调查研究中都有许多证据表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人群相比较差,有较高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残疾人在许多方面面临着心理问题的高风险,研究发现残疾人存在自卑心理和抑郁情绪、易产生自杀意念、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状况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消极的心理状态可能引起个体的身心受损,因此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拥有健康的心理才是拥有一切美好生活的开始。一、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现状(一)残疾人的普遍心理特点1、自卑和孤独心理。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诸多困难,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因此产生自卑心理。2、敏感多疑自尊心强。残疾状态会导致残疾人注意力过度集中,过多的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别人对自己带有贬义的、不恰当甚至是无意的称呼,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3、有一定的的抱怨心理。抱怨父母和家人、抱怨命运的不公,会对自身的残疾产生埋怨和自责。4、情绪不稳定但富有同情心。他们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强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而残疾人对残疾人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可能是由于有相同的经历,较容易产生同理心。5、自力、自强,不轻言放弃。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经历,抗挫性较强,面对逆境,有着较高的心理承受阈值。6、感性与理性兼顾。对待生活和学习大多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及决方案。7、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求现阶段的突破。残疾人希望得到机会,提升自我价值,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二)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情况闫洪丰、胡毅等人的研究使用《中国心理健康量表(残疾人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名不同类型的残疾受测者,分析了我国成年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现状。结果发现我国成年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得分随年龄略有下降;除认知效能维度外,残疾人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多重残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肢体残疾者相对较好;后天残疾者具备一定的调节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先天残疾者。林笑微对上海市名肢体残疾人调查显示,躯体残疾人躯体症状自评量表各项因子分及总分均较正常人群评分高,有显著差异。李文涛、谢文澜、张林等人随机选取宁波市某社区居民名,分别用人脸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信赖他人量表进行调查。调查结论为残疾人群体与正常人群体相比,残疾人心理生活质量整体较差;残疾人的幸福感、自我价值感、情绪状况及人际关系各维度之间相互影响。李祚山、李欣忆等人对个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及需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超过1/3的残疾人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评价较低,68.4%的残疾人认为心理健康很重要,90.2%的残疾人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很重要,说明残疾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和接纳程度较高,需求意愿强烈。综上所述,残疾人更可能生活在贫困线之下,难以获得高等教育,工作受阻,甚至容易引发仇恨犯罪,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残疾人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与他们的同龄人相比较低,且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与普通人群相比较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现状需要得到重视,并成为影响残疾人日常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残疾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一)残疾类型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残疾类型会使残疾人产生不同的残疾态度,也会对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影响,进而使不同残疾人有不同的心理感受。1、视力残疾人性格内向,温文尔雅,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深沉而含蓄。由于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而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比较发达,言语听觉能力发达,记忆力比较好,词汇比较丰富。但是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也比较令人忧虑,其在自我认识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肢体残疾人,这一结果也比较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因为视力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通道,视力的缺失会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非常大的障碍,视力残疾人较其它类型的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要面对更多的障碍,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应较低。2、聋哑人与视力残疾的人不同,他们性格外向,情感反应强烈,频度高但持续时间短,性格豪爽耿直。他们在同一残疾群体中易产生共同话题,也较容易成为一个群体。3、肢体残疾的人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屈强和自我克制,“忍”字当头,只有在忍无可忍时才会爆发。同时,肢体残疾人在心理健康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在认知效能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类型的残疾人,这可能因为人们的学习更多是依靠视觉和听觉通道,而肢体的损伤对学习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4、多重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忧虑,在心理健康各个维度上,均是多重残疾人得分最低,这与多重残疾人损伤更加严重、在生活中受到更多的限制和阻碍有关。(二)不同的文化程度影响心理健康不同文化程度的残疾人所持有的残疾态度、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在主观幸福上的感受程度也不相同。在残疾态度上,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残疾人对残疾的认识和态度越积极,在心理健康上,大学及大学以上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最高,其次是高中或职业技术教育者;在主观幸福感体验上,小学程度以及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残疾人幸福感程度较高,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残疾人主观幸福感最低。(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其他因素林笑微等人对上海市平凉街道的名躯体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躯体残疾人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均较正常人群评分高,有显著差异,发现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的因素主要包括残疾等级、社会支持、文化程度、性格等多方面。三、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一)残疾人的就业困难和婚恋困扰残疾人就业是目前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目前残疾人的就业渠道比较单一,这造成了残疾人就业困难。如果不能成功就业,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生理缺陷,婚姻与恋爱成为困扰残疾人的又一重要问题。研究指出:未婚残疾人的社交回避、社交焦虑以及孤独感都显著高于已婚残疾者,未婚残疾人感受到的歧视要显著高于已婚残疾人,这说明婚姻与恋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不同婚姻状况的残疾人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已婚残疾人主观幸福感最高,其次是未婚的,经历过离异的残疾人主观幸福感最低。这可能与残疾人获得的社会支持和安全感有很大关系。(二)残疾人家庭环境压力和自我认知错误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无法正常参与社会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家庭成员的轻视态度和不当行为往往会影响到社会上的其他人,如周围的邻里、朋友、同事等等,进而造成消极的态度环境。造成家庭成员不当态度与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其他成员把其遭受的所有经济压力、照料压力和社会压力都归咎到残疾人身上。国外有关研究表明认为造成残疾人自我认同障碍包括了由于自身损伤带来的社会交往中的“差别”效应,以及“他人的态度与行为”两种因素。在与残障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就是许多人反映残疾人无法正视自身残疾。残联工作人员提到:"残疾人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不能面对自己的残疾,不能正确面对我是残疾人而别人是正常人这个落差,总是怨天尤人,觉得不公平。"残疾人经常对自身的社交能力产生怀疑,常感觉不如别人,有强烈的自卑感,严重者甚至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感产生怀疑,从而带来严重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残疾人社会弱势地位的形成,多半也伴随着自我认知中的心理弱势,而心理落差的形成更不容易被物质所填满。(三)残疾人出行不便和来自群体和社会的压力残疾人出行不便是访谈中屡次被提到的一个问题。缺乏正常的社交,缺少朋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有的残疾人朋友就曾经提到"如果我不是脚不好的话,那我交的朋友肯定会更多,不会像现在这样。现在我朋友喊我出去,我都不愿意去,何必麻烦人家呢。我是那种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所以干脆就不去了。"残疾最大的不便就是任何事情都受到限制,各方面都不便,外出、吃饭、上厕所等都不便。目前很多人对待残疾人,要么是同情,要么是看不起,往往他们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将残疾人置于边缘的地带。"我觉得我们跟健全人一样,可很多人却总是把我们当成一个特殊的人去看待,认为我们有缺陷就同情可怜我们,我不喜欢这种特殊化。”但是,如果过于希望残疾人自强不息,这往往会给部分残疾人造成一定的压力。"社会对残疾人正能量宣传得太多了,以至于他们有时候非得做出这样积极的事情,来掩饰自己消极的一面。”这样的不平衡和社会压力有时候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四、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的建议(一)增加对残疾人生活、情感上的走进残疾人的心理世界
发布时间:2022-8-9 15:04:56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