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心理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婚恋心理问题_婚恋心理解析 > 婚恋心理资讯 > 父母是孩子的天生的催眠师

父母是孩子的天生的催眠师

发布时间:2016-11-21 8:06:07   点击数: 9 次

  “父母是孩子的天生的催眠师!”这句话最早是听我的催眠老师马春树博士说的。后来在催眠治疗实践中越来越验证了这一点。   这里所说的催眠是指广义的催眠,父母反复讲,多次讲,对孩子来说就是催眠!加上父母在孩子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亲子间特别重要的关系,加强了这种催眠的效果。我的职业是心理咨询师,几年前,还没有正式学催眠,第一次听马春树博士的催眠讲座之后,回到家就尝试给儿子做非正式催眠。仅仅尝试而已,希望他早上能更容易的早点起床。 儿子睡觉前喜欢我给他做做按摩,聊聊天,于是那天晚上给儿子做按摩时,我就编了个顺口溜,絮絮叨叨反复哼唱,“按摩按摩睡大觉,睡醒了上学校!每天早上六点半,睁开眼睛洗洗脸,和爸爸去锻炼,锻炼完了吃早饭,早饭香喷喷!”后来儿子在按摩中很舒服的睡着了。儿子的老爸曾对我说:“催眠有用吗?”其实当时我也不确定。你们猜怎么着!第二天早上我和儿子老爸在厨房边做饭边说话时,身后突然传来儿子的声音“做什么好吃的?”我都有些诧异,也看到他老爹惊异的眼神。这臭小子真的自己早早起来了!!后来他老爹表示信服:催眠的确有用。我也坚持每晚给儿子按摩了一段时间。

 催眠的用途当然不仅仅限于此,后来就正式向马春树博士学了美式催眠(HMI),更多的用于心理咨询实践中,也更深刻的体会到催眠的神奇效果。   那什么是催眠?通俗来讲,催眠就是一种高暗示状态,很容易接受暗示的状态,比如晚上临睡前,孩子处于一种恍惚状态,就是催眠的高暗示状态,这时候父母的言行很容易进入孩子的潜意识,直接影响他的行为举止。父母最容易使孩子进入这种状态,因为父母在孩子心中的特殊地位,尤其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天,是孩子的神,可以决定他的生死,这种力量无法抗拒。想想父母生气时,小孩子心中一定无比恐惧,大脑一片空白,这就是触发了战斗逃跑反应,催眠状态产生,父母的话进入潜意识:“你这个笨蛋!白痴!”父母气急了,有时口不择言!小孩子从此认定自己是“笨蛋,白痴!”父母是天神,不会错的!自己是笨蛋!所以他从此不相信自己聪明,即使有人夸他聪明,他也会怀疑。潜意识决定行为,影响大脑思考,人不相信自己,能力就发挥不出来,表现就真的象笨蛋,白痴!如果父母经常这样骂孩子,孩子认为自己是笨蛋的感觉就会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等他大了,懂事了,父母有时会鼓励孩子,你做的不错,一点也不笨!孩子不会相信!他会觉得你言不由衷,只是鼓励他而已,他实际就是笨!因为小时候这种观念已经进入潜意识!只有潜意识改变了,他的自我感觉才会改变!而孩子七八岁以后,就有了分析评判的能力,会过滤信息,再也不是全盘接收了。以后年龄越大,分析评判的能力越强,过滤网越来越密,很多信息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很难进入潜意识,要想影响或改变“自我印象就更难了。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孩子小时候的教育比成年后更重要,小时候的教育不是指知识教育,知识可以晚点学,重要的是爱的教育,给孩子爱和认可,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父母小时候的认可远胜于日后的补救,小时候催眠了孩子,会影响他的人格,他的自我认可。如果孩子从小就认定自己是笨蛋,以后很难成功!如果孩子从小认定自己不可爱,讨人嫌,日后情感会备受挫折,反之亦然!如果孩子从小认定自己可爱,他就会表现的可爱,也会与人为善,人际关系良好!如果他认定自己能干,聪明,他就不会轻易气馁!   

   

  既然父母是孩子天生的催眠师,那到底要怎么做才好呢?最重要的当然是多给孩子爱与肯定,少一些指责和辱骂,尤其在孩子小时候。

  如何多给孩子爱与肯定呢?以欣赏的眼光,而不是挑剔的眼光看孩子,及时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明确具体的肯定!一定要及时,要具体!举个例子:妈妈做饭时,孩子过来帮忙摘菜。作为妈妈会怎么做呢?很多家长可能不耐烦,嫌小孩子添乱,把他赶走,说:“一边玩去吧!”很普遍吧?很平常吧?父母一般觉得这不算什么,小事一桩!这实际上对小孩子来说是一次受挫,他本来兴致勃勃,觉得摘菜很好玩!小孩子对新鲜的没有尝试的事情都有好奇心,都想尝试的!妈妈赶他走,小孩子会感到自己不受欢迎,自己做不好,妈妈不喜欢!他的感觉就变了,从兴奋变成失落,当然,小孩子的情绪转换比较快,一会就转移注意力去玩别的了,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父母也不觉得什么。但下一次他又来参与,妈妈又拒绝,赶他走,多次之后,他就不来了,对参与摘菜或厨房其他类似事情留下了自己做不好,无趣,失落等感觉,这些感觉经过多次重复,就形成了固定的神经反应,一想起厨房劳动,无趣,失落等感觉就会被激活,人的本能是趋乐避苦的,这种不爽的感觉引发的行动就是远离。所以等大些了,父母主动邀请他参与,甚至施加压力让他参与,他却想各种办法和借口拒绝。   那么,如果及时肯定,是怎样做,又是怎样的结果呢?小孩子过来帮忙摘菜,以欣赏的眼光首先会看到这个行为本身是正向的,值得鼓励的。但小孩子可能会弄乱菜,可能把菜好的部分也摘下来扔掉了,可能帮倒忙,这很正常,刚开始都是这样。如果妈妈能够不着急,耐心告诉他哪些部分该留下,哪些部分该摘下来扔掉,然后看着他做,允许他做不好,欣赏他的微小的进步,并给予及时肯定,比如:“哇!这一颗摘得好!”“比刚才那一颗摘得好!”等等,等菜摘完了,再及时肯定他肯参与劳动,过来帮忙!可以这样说:“我的宝贝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然后亲亲,或者拥抱,或者竖个大拇指等等,小孩子会非常开心的,多次之后,会形成神经条件反射,一想到厨房劳动,就是很愉快的感觉,于是会促发靠近行为。这就是生活中的催眠!

  因为新尝试被肯定,他也会去尝试别的活动,孩子会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而不是好多事都不愿意尝试,害怕做不好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小时候,当然不止摘菜一件事,其他事情也一样,鼓励尝试,鼓励参与,肯定主动性,接纳他的正常探索行为。   提醒一点,肯定和表扬的及时性,还拿摘菜一例,小孩子摘完菜,你很忙,就让小孩子走了,“出去玩吧,宝贝!妈妈还要做...”等忙完了,或者晚上才对小孩子说,“今天你表现不错,还帮妈妈摘菜,真是爱劳动的好孩子!”他早忘了摘菜的事了,兴奋的感觉早就没了,这个神经连接是很难建立的,当然被表扬还是会高兴!只是无关痛痒!起不到强化行为的效果!

  肯定孩子,比较好理解,也相对好操作,如何爱孩子,落实到行动上,每个人理解不同。我认为对于小孩子来说,爱更多的是陪伴和   前两天看中央台一个少儿节目,忘了题目,其中有个七岁小男孩,很希望爸爸陪自己玩,但爸爸总是很忙,在家的时候就老盯着手机,没空陪他,小男孩很失落,上台表演,小男孩自己选了一首歌“父亲”,他的愿望是唱歌时能一直握着爸爸的手。主持人问他,握着爸爸的手是什么感觉,小男孩说:“很温暖!”七岁的小男孩唱父亲的歌,唱的很投入,情真意切!我看的眼泪止不住。   

  还有一些父母根本不喜欢孩子!这些父母是本身的问题,他们很可能连自己都不喜欢,他们自己小时候得到的关爱很少,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也不懂得如何爱自己,连自己都不爱,又如何懂得爱孩子呢?既不懂得也没有付出的能力。所以这些父母要先学习如何爱自己,然后才能学会如何爱孩子。其实,每个家长都需要学习如何爱自己,如何爱孩子;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不是完美的,我们本身也不完美,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受伤,我们都有不喜欢自己的地方。   接下来说说如何少一些指责和辱骂!孩子犯错是正常的,是成长的必然经历,只批评错误行为,不攻击人本身。比如,孩子偷拿家里的钱,父母批评孩子时,要讲明,这种行为是不好的行为,但不要骂孩子是坏孩子,更不要说孩子是小偷,这是否定整个人,会引起羞辱感,觉得自己整个人都不好了,不良情绪被激发出来,反而忽略了对事件和行为本身的反思,对于预防行为的再次发生没有好处。   有些父母说:“我不想骂孩子,可是气一上来,忍不住就骂了,甚至打了!”那怎么办呢?当然,这又涉及到父母本身的问题了。父母需要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自己的成长问题,可能父母小时候也是这样被自己的父母对待的,不知不觉就模仿了,同时因为小时候经常被责骂,会积累很多负面情绪,会对自己不满意!看到孩子的行为,生气,也是对自己生气,愤怒!为什么会像父母对自己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好像也不想向父母教育自己那样教育孩子,可为什么做出来的却一样?原因是理智控制不了情感,意识和潜意识不统一。父母如果情绪问题比较严重,最好还是去找心理咨询师咨询一下,帮助自己处理一些小时候的心理创伤,疏泄一些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只有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了,才能对孩子有耐心和爱心。找咨询师处理自己的情绪是爱自己,肯花精力和金钱在自己身上,精神上,是爱自己的开始。也只有懂得爱自己之后,才更懂得爱孩子。一个对自己都没有耐心,都不满意的人,很难做到耐心对孩子,很难不发脾气。如果强行不发脾气,可能又走向另一面过度压抑,抑郁了。但情绪问题很重要,情绪需要面对,需要疏导,而不是压抑。我们很多人都没有给予情绪足够重视,经常回避它。情绪问题是个很大的话题,在这儿暂不展开讨论。父母因为身份的特殊,不知不觉中就会催眠了孩子,了解到这一点,作为父母就会更慎重,注意自己的言行,小心爱护孩子脆弱的心灵。至于如何有目的性的去催眠孩子,还是要慎重再慎重,最好交给信任的有经验的催眠治疗师去做,而且催眠治疗师也要慎重选择,不要选择不当起反作用!

  在日常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中,要多肯定,少否定,说话也一样,要多用肯定句,少用否定句。为什么?

 

  ”不要想黄色!”“不要想大象!”

  

   你大脑里出现了什么?

   黄色?大象?对吗?

   所以,否定句经常起反作用。你对孩子说:“不要看电视!”孩子大脑里会闪过电视画面,可能是哪个有趣的动画,或者可笑的人物,动物。你对孩子说“不要老吃甜食!”孩子大脑里会出现某个喜欢的糖果或巧克力。如果经常这样说,重复的说,就等于负向催眠,越禁越爱!

  所以和孩子沟通时,要用肯定句,直接表达你想让他干什么,你希望他怎么做,就而不是表达你不希望他干什么。这样孩子就有明确的目标,确定的方向,比如你不希望孩子老看电视,老看电脑,那你希望他干什么?你有没有引领他发现更有趣的事情做,孩子是闲不住的,总要有事做。啥都不做,只发呆就有病了。

  “儿子,有本有趣的漫画(或xx书)给你看看。”

  “想不想去踢足球?”

  “要不要去看演唱会(电影)!”

  当然这些是孩子小时候,到了青春期以后,他不喜欢和大人一起了,更喜欢同龄人。小时候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大些了他自然不会只迷电视电脑,但适度的迷恋也是正常的,过度的迷恋就和小时候没有好习惯有关系,或者小时候有好习惯但大了以后有一些其他无法面对的苦恼,只好以候有好习惯但大了以后有一些其他无法面对的苦恼,只好以上瘾行为来逃避和忘却。需要去找心理咨询师解决心理的问题,而不是上瘾行为本身。

  

  父母是孩子们天生的催眠师,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小时候父母要费点心,长大了可以慢慢放手,我们也都是被自己的父母催眠了的,或者被自己的抚养人催眠了的,被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催眠了的,甚至不知不觉被社会文化催眠了的。长大后,我们可以解除部分负性催眠,拯救自己。催眠治疗师就是做这个工作的,帮你解除负性催眠,重塑生命!









































孕前接种疫苗须知
你知道海绵文胸的危害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sso-milano.com/hlzx/1440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