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优酷上看了京剧《墙头马上》,故事说的是尚书之子裴少俊巧遇总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裴应李之邀约当晚跳墙头在后花园见面,被李的乳娘发现,令二人悄悄离去。裴带李回家藏后花园,二人生活七年,育有一儿,裴高中两次考状元而不中。某天裴父偶遇孙儿,认定李行为不端令裴高中失利,遂勒令裴写休书。李回娘家亦被李父赶出,悲痛欲绝之际在尼姑庵修行。后裴高中状元,两父去接李回府遭拒,裴带儿求李回,亦拒。
京剧《墙头马上》
剧中李千金作为古代官二代,尽管她身在深闺,但少女怀春心荡漾,毫不掩饰对爱情婚姻的渴望。她身为大家闺秀,深知三纲五常,即使与裴少俊仅是一面之缘,便不顾后果私奔。这个男人值不值得她托付终身?值不值得她冒险违反封建礼教,让家族蒙羞?显然她草率的行为,并无深思熟虑。虽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极有可能束缚她一生一世,但她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所谓追求自我幸福,更像是孤注一掷,把自己的幸福托付在一个并没有深入了解的男人身上。放弃家庭温暖,富裕的生活,还有名声,值得么?这放手一搏,搏的到底是真爱,还是以爱之名逃脱父母掌控?这种行为上似乎在对抗伦理礼法,打破封建枷锁,但我觉得更像是一时冲动。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一言以蔽之,傻,放在哪个时代看她的行为依旧是非理性和欠考虑的。
同样是官二代的裴少俊,仅仅是因为担心高中以后别人就把她娶走就要带人家私奔,他有替李千金考虑过么?倒不如担心自己飞黄腾达不认糟糠之妻,毕竟状元婚变富贵易妻不在少数。他会不明白私奔行为是家规难容,甚至女性会被唾弃?更可恨的是,私奔后他竟然只是把她藏在后花园生儿育女,如此毫无担当,极不负责,七年间都不曾努力让她名正言顺,她还守着他,这已经不只是傻,更是蠢,这个男人还能托付终身?裴父发现一切后对她百般刁难甚至羞辱,还威逼利诱裴少俊写下一纸休书。如此行为不可原谅,简直是懦弱无能,之前私奔理直气壮的勇气去哪了?自私自利,宁愿屈服于封建家长制下啃老,也不去借盘缠去考状元,我还没说男的有诱拐之嫌呢。当然,他作为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既得利益者,“百善孝为先”的拥护者,要求他反抗裴父恐怕是强人所难。裴父也是有病,自己儿子考了两次没考上,就赖在李千金身上,要怪也该怪强大的遗传啊。
实际上,两人是门当户对,只是李父被贬,后面又官复原职。裴少俊高中状元,裴父得知媳妇是官二代,顿时好感倍增。这种势利眼,是出于政治联姻的需要。所以后来李父裴父都去尼姑庵接李千金,并不是他们愧疚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是门当户对条件成熟。虽然他没有成为负心的状元郎,但他在写那封休书就已经辜负了她的义无反顾跟他走、死心塌地的守护他的真爱,而且最后她并没有接受裴少俊的求情而重归于好,虽不是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但我更喜欢这样的李千金。因为她看清了自以为的爱情,读懂了厮守七年的枕边人,没有迫于母子情深而回归,这才是真正的维护了人格尊严,勇敢与封建礼教抗争。原著中的裴少俊更可恶,他情愿写休书也不为一妇人受官司凌辱,后来高中再见李千金,更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给父亲之命,撇得一干二净,如此虚伪冷漠,最后她因为孩子求情而与他重修旧好,这种大团圆结局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京剧《墙头马上》
这部作品无论放在何时放在何处,都有现实意义。
千百年来,多少青年男女在“授受不亲”的威吓下没有社交,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消磨青春,心理逆反,出现好奇心与病态的遐想。如今还有学校家庭把“早恋”当成洪水猛兽,遏制正常社交,甚至侵犯学生隐私偷拍照片并且公之于众,让人人得以笑之。家里人恨不得好几张一门心思念书,然而毕业后又要催人家一下子恋爱结婚,真是病的不轻。社交经验严重欠缺,婚恋之路不坎坷就神奇了,还好意思说找对象要靠相亲,说离婚率高。
一见钟情是众多文学作品的宠儿,我相信存在,那是“以貌取人”,毕竟相由心生。但这钟情,是钟情于真正的他,还是钟情于你想象中美好的他?真正的他可能要花一辈子才能读懂,凭什么第一眼的光环效应就觉得他是你的Mr.Right?一见钟情只是开端,凭此好感便决定终身厮守,于我而言,如同赌上身家性命,恐怕最后输得一塌糊涂。不可否认,会有“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几率和天上掉馅饼无异。
昆剧《墙头马上》
以前有一段时间以打破门当户对为荣,现在看门当户对并不过时,相似的背景,相似的三观,是爱情的基础。因为相似所以容易“聊得来”,在日后面对问题时的分歧不至于是根本性的。门户相差大,互相吸引也有可能,比如因为学识因为抱负因为有上进心,但新鲜感过后,简单如婚姻的柴米油盐都会成为感情的绊脚石,磕磕碰碰终会消耗掉本就不稳定的激情,这种因了解而分开的并不鲜见。
遇见心爱之人,可大胆传情,直抒胸臆,不必扭扭捏捏,遮遮掩掩,沟通无障碍才不至于留下遗憾。即使婚后也要及时沟通,毕竟别人又不是肚子里的蛔虫可洞悉一切。“因了解而分开”的难过也大可不必有,不割掉烂肉,哪能重生。当然,勉强凑合的不在少数,就看有没有断臂求生的欲望了。现在多少人为了孩子委曲求全,得过且过,殊不知夫妻关系不和会影响亲子关系,自己过得舒心孩子才过得开心。
经常被人诟病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今也出现在相亲的场合上。父母都是过来人,毕竟有经验,多数时候看人比晚辈要准,你不能总有被害妄想,“父母皆祸害”更多是代沟,“不听老人言”的后果比比皆是。并非要你不加思考的全盘接纳,而是希望你不要一股脑的陷进去,多泼泼冷水,清醒清醒,可能最后发现自己“瞎了眼”,与其等到婚后才恍然大悟,倒不如婚前就好聚好散。
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如果发现这个男的毫无担当,性格差,自私自利,都应该及时止损,当然,人要都这么理性就不会有故事了。并不是说主流观点一定对,套用自己身上一定合适,而是你就如此幸运的成为那逆流而上的个案吗?你可以说,人生苦短难有几回搏,只要敢于担当,不要出问题又自怨自艾或者埋汰父母,搏一下无妨。要是如同巨婴,既想抗争,抗争失败又找别人买单,就不要说自己有多勇敢了。
PS:这明明是悲剧啊,怎么说是喜剧呢?
文/安闲静雅
编/书艺
*图片来自网络
“广州青年剧评团”是在广州青年戏剧评论计划项目支持下,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组建的戏剧评论团体。剧评团强调年轻活力及观念开放,有“和而不同”的讨论心态,同时将定期组织观影、座谈及培训活动,望能营造出广州戏剧评论的活态健康氛围,促进广州戏剧事业的发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