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心理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婚恋心理问题_婚恋心理解析 > 婚恋心理讲解 > 杨超越和上海户口争议背后的问题

杨超越和上海户口争议背后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1-4-17 19:05:43   点击数:

前几天杨超越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上海,引起争议。自媒体许多群众批评质疑,大媒体文章则多配合,反问群众杨超越为什么不能引进。

热点一般只在群里聊几句,长文没力气写,随便聊聊。对杨超越及其落户都没意见,有上海户口也无酸葡萄嫌疑,只是真诚的探讨问题。

上图群众评论可能代表许多心声,有人追问这是否代表读书无用?先回答一下。确实,最近这些年有种感觉,继几十年前那十年,人们又一次感受到读书无用的茫然。

但动力根源不一样:前者为政治使然,如今为资本造就。性质结果也不同:前者在风波结束后就掀起了读书学习的浪潮,如今这波似乎不太会短期结束。

这个问题涉及阶层流动是否趋于停滞、流动方式多大程度上依靠读书学习、以及新时代下如何理解读书学习的意义等相关话题,今天不多讨论,有机会再说吧。

一、为什么要给她上海户口,这是争议所在——先谈谈户口

户口曾经是限制人员流动的行政手段,而限制流动的原因,在于资源供给的稀缺。

从年代开始,户口的功用是限制人员流动,把人固定在某个地方。如果你随便到处跑,公安查到就可把你遣送回老家。换句话说,人的生活空间被户口限定住了,城市对无证、无介绍信的外人是关着门的。

二十年前的年,一个跑到广州工作的湖北大学生孙志刚,因没有暂住证而被警察送到收容遣送站,结果在里面被活活打死的事件,引发公众和法律界人士的呼吁,国家废止了这个收容遣送制度。

因为经济发展下,人需要流动。而人需要流动,是因为资本会跨区域流动(想想全球化是什么)。资本创造就业,带来机会,人当然跟着资本走。如,富士康开到哪里,哪里就有几十万工人,虽然工人在异化劳动下,会崩溃会有跳楼(参见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但是有工作总比失业强——并不是人人能做杨超越或李佳琦,大多数人还是普通劳动者、普通市民。

btw,顺便插一句,最新消息,现在富士康打算把一部分工厂搬到越南去了。

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揭示工人异化而崩溃

近年来,户口逐渐成为限制(炒房)资本流动的手段,但客观上也成为人们获得稀缺的更好生活资源的重要表征。在大量房产营销文章的不停普及下,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的户口,逐渐开始意味着教育、医疗等更优质的公共资源。而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领域,在几轮市场化改革之后,似乎并没有被市场均衡配置、合理分配,在特大都市日益膨胀的人口下,已经处在越来越稀缺的状态。

上海人口密度已经极大,不堪重负,且一半以上已是外来人口,近年开始控制流入数量,另一方面又房产限购,因此上海户口似乎相当珍贵,许多人都在研究落户政策。

年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照片

二、明星作为特殊人才,背后的问题——既然对人有进有出,那就放在一起

记得前两年京沪等地发生过的驱赶diduan人口吗?遍布在各个社区周围的小摊小贩逐渐离开了繁华的大都市,至今上海许多地方吃早饭和买菜购物还是非常不便。许多传统早点,比如念迦君很喜欢的羌饼,也就逐渐消失了。

与低端行业的消失相伴的,毫无意外,是盒马鲜生之类大资本驱动的各类高端产业(同样是卖菜,谁来卖决定了高端还是低端)的疯狂布局和估值飙升。其实低端行业属于地摊经济,解决大量就业、方便生活。今年,总理一直在呼吁扶持……

年代的上海街头

所以,二十年前《收容遣送条例》废除了,但某些在大城市打工的人还是被默默地回老家,这是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起点:一边是鼓励推动已经在这里生活多年、努力奋斗的人走,并且卡住外面的人不让随便进。一边是放宽多个高校毕业生的落户和特殊人才的引进。

事实已经理得很清楚,既定的游戏规则,也没太多群众反对,但为什么杨超越这个个案,会引起争议,背后问题是什么呢?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首先,上海户口背后的矛盾,是教育、医疗、就业等优质的公共资源和生活资源,越来越稀缺,机会越来越集中于大城市,这个轨迹已经多年了,至今仍然没变,人们依然在按照资源的轨迹迁移。

其次,流量明星当道,反衬出读书无用,体现在杨超越落户上海的问题上,则是资本增殖与利益逻辑贯穿、主宰城市生活空间的问题。这是争议背后的问题所在。

资本的逻辑是需要不断增殖、需要等价交换、需要利益驱动。杨超越等明星本身就是娱乐资本的产物,娱乐产业资本的运转和明星制度的全产业控制是高度相关的。互联网对娱乐产业的作用,就是把生产明星的机制大众化,人人都去做主播,并用催生了以流量为基础,赚取超额利润的在线视觉经济形态。网红、主播等现象的互联网经济学,有机会展开。资本实现增殖,对于企业来说是体现在流量和利润上,最终对那谁又能体现在税收和业绩上。引进流量明星,当然是又能获得流量,又能获得税收,皆大欢喜。李佳琦不是买了一套几亿的豪宅么?地产商也很欢喜。从资本逻辑与城市空间开始具体往下逐步分析,又开始涉及到这个问题: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一个涉及到几千万人口的具体政策的推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不是可以按照企业经营管理的逻辑?这两者间有怎样的区别和界限?这是公共行政学、城市管理学的核心问题,美国的西蒙、奥斯本等学者都有一大堆著述,有机会展开。回到第二个矛盾,即资本逻辑与城市空间的根本问题。念迦认为:

如果一个城市的空间被资本按照自己的逻辑尽情改造,资本逻辑贯彻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那么这个城市的生活当然就会逐步变成资本的镜像。在城市中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观念和对生活的想象,也被资本的逻辑所支配而运行。

每个人无论在城内,还是想进来的人,都会被资本逻辑所裹挟,资本的强势话语不断洗脑,比如马云的许多似是而非的话,被人跪舔成圣经:去享受的福报工作,享受房价带来的消费快感和煎熬,享受借呗透支而营造的幸福生活幻觉场景(正如借呗文案所写),享受任何关系包括亲情感情,都当作利益交换的清晰明确。

这是人们普遍焦虑和绝望的来源,也是人们对杨超越,经媒体资本包装运作后,能作为特殊人才轻松落户上海如此敏感的缘由。因为这不是大多数人可以实现的公平公正的跑道和通道,但大多数人都在千方百计想更好得活下去,自己这代不行,就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这一代,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现实击碎了大家的努力。当大家还在讨论,家长要不要继续忍气吞声,加班回来给孩子批作业,还是爷们儿点直接退出学校家长群的时候,杨超越这事,使得读书学习的是否还有意义本身却遭到了动摇。但普通人家庭,不读书参加高考,获得通往更向往的城市生活的资格,又有什么其他相对公平可期待的通道呢?

19世纪许多作家,如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和英国革命家恩格斯,这俩厮,在他们的经典著作里都曾经描述过这样的场景,太阳底下无新事。所以上面标红且下划线的几句,是本文的认知核心。

三、城市的生活空间可以/应该是怎样的?——现实太骨感,看看电影回到题目,一个伟大的城市,如果假定控制人数本身是必须而合理的,那么应当按照怎样的逻辑,来确定引进人和淘汰人的标准?城市生活,又该如何不成为资本的镜像呢?其实郑州、西安、武汉、杭州等一大堆城市早就都在抢人大战,上海最近加入行列放松一些大学毕业生的落户条件。我想,杨超越所引发争议,因为明星光环而被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sso-milano.com/hljj/2486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