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婚姻是人生的必修课。当代大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自身道德理性不成熟,以及对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不足,在婚恋方面面临着诸多困惑,加强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迫在眉睫。
一、目前大学生婚恋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学取消“禁止在校恋爱”校规以来,大学生步入了一个恋爱自由、开放的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婚恋观面临严峻挑战。1.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恋爱动机不纯。有调查显示,男大学生恋爱动机排在前两位的是爱情、孤独;女生排在前两位的是孤独、爱情。部分学生的动机在于追求对方的姣好外表、家庭财富和地位。可见,大学生恋爱追求爱情仍是主流,但因孤独和外因刺激而恋爱的人也不在少数。二是恋爱责任心不强。“责任”是中国传统婚恋道德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部分大学生抱着满足个人私欲的心理涉足恋爱,不仅伤害了别人也出卖了自己,违背了社会道德规范。三是性观念随意。30%的大学生对“性解放”、“性自由”持认同态度,追求性体验和性刺激的欲望增强,对性放纵可能带来的危害采取不负责任的忽略。四是从众和攀比心理盛行。“别人恋爱了,我不恋爱就落后了”、“别人能同居,我们不防也试试”。在从众和攀比心理下建立的恋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将以失败告终,而且将受到道德的谴责。2.恋爱与婚姻的统一性面临巨大挑战恋爱是婚姻的基础,是男女双方从相识、相知、相爱,进而发展到婚姻的神圣历程。正确的恋爱动机应该指向婚姻,以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共同走进美满的婚姻尽最大的努力。即使最终可能无法建立婚姻,也不至于有太多的遗憾。然而,目前大学生对于恋爱和婚姻统一性的观念正逐步淡化谈到“在大学里谈恋爱与婚姻是否挂钩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顺其自然。这种观念可能导致恋爱动机、对象选择和恋爱过程中的双方责任存在不确定性,“即使这次恋爱不能成功,还可以进行新的恋爱”,成为大学生普遍持有的恋爱态度。3.婚恋程式发生变化我国传统的婚恋观中,性爱和结婚是孪生姐妹,只有结婚了,才能有神圣的性行为。由于西方“性自由、试婚”等思潮的影响,沿袭数千年的婚恋程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遵循社会婚恋伦理道德规范的“恋爱—结婚—性行为”的线性递进模式,在部分大学生的婚恋观中被解构为“恋爱—性行为—结婚”。贞操观作为男女双方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节操,在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中风雨飘摇。华南师范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大约50%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以增进爱的发展。部分大学生试图演绎的“恋爱—性行为—结婚”的婚恋程式不仅违反了传统婚恋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而且给整个青年一代的婚恋道德带来巨大消极影响。著名学者陈一筠认为:“有些恋人的婚前性关系没能导致结婚,却给双方,尤其是女方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成了后来性放纵和性犯罪的前导。有时婚前性关系的不良心理后果也是婚姻中发生性障碍的精神因素,因为与第一个异性发生性关系的体验是终生难忘的”,“无论是什么原因的婚外性关系,都是与婚姻文明和道德相背离的。”4.婚恋能力堪忧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在涉足婚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恋爱和婚姻的真正含义,同时掌握一定的恋爱技巧。事实上,很多大学生对婚恋缺乏深刻的认识,恋爱具有盲目性,因此成功机率小。调查中,大学生对自己恋爱能力的评价,选择“一般”的学生占44.03%;选择“非常自信”的学生只有8.21%。婚恋基本知识、对异性的了解和恋爱技巧的缺乏导致了大学生婚恋能力的薄弱。二、加强婚恋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婚恋观作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生动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时代精神、自我认知和心理特征,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人成才。斯宾塞认为:“教育即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因此,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要。1.加强婚恋观教育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包括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后,作为一个社会人成功扮演和发挥全部角色与功能,成功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婚恋作为生活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关系着大学生未来事业成败、生活是否幸福、人的各方面因素能否和谐发展。2.加强婚恋观教育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前提家庭是人们的避风港,是孕育、培养下一代的摇篮。和谐的家庭既是幸福之源、也是培养健康下一代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未来建立和谐家庭既是个人之追求,父母之期盼,也是社会赋予的重要责任。托尔斯泰说:“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从“剩男剩女”、同居“试婚族”、追求自由的“丁克家庭”、司空见惯的“离婚”和“再婚”等现象不难看出,很多家庭在“婚姻囧途”上颠沛流离,品尝失败婚姻带来的苦果。可见,婚姻的构建、维系和问题修复,婚恋观念的修正,都是大学生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只有加强婚恋观教育,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构建未来的幸福家庭。3.加强婚恋观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健康的婚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美满的婚恋影响和决定社会成员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和谐的社会氛围、正确的道德规范和婚恋舆论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面都将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婚恋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统筹兼顾,形成教育合力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大学生的生存发展状况和能力。婚恋观和婚恋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幸福和发展。但是,婚恋教育虽然至关重要,却又极其容易被人们忽略,而且必须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需要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各方面力量凝聚成合力的局面。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家长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改变一直以来的忽视态度,纠正“婚恋根本用不着与教育挂钩的”错误认识。二是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应在大学生婚恋教育中发挥教育作用,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婚恋教育“羞于启齿”的观念。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强化教育效果。当前,影视网络媒体宣传的婚恋观念鱼目混珠、由婚恋问题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婚恋“新时尚”应接不暇,未经筛选的婚恋观念良莠不齐,使大学生难以分辨和甄别。倡导新闻影视和报刊等大众媒体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大力发挥思想导航和文化引领的作用,积极主张和宣扬正确的婚恋思想,削弱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2.以人为本,优化教育方法以人为本,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以人为本体现在婚恋教育方法上,就是把尊重生命作为根本宗旨,教育方法使人乐于接受、使人获得最大收益。一是环境育人。首先,美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开启智慧。要努力构建生机勃勃、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专题讲座、健康的影视、优秀的书籍杂志等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使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受到“真、善、美”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其次,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约束力,珍视快乐人生的良好方式。第三,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学生群体,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确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二是课程育人。早在年,周恩来总理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在青年中普及性生理知识的要求。当前,为了使大学生对婚恋知识、道德和技巧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婚恋观教育进课堂势在必行。但纵观全国,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性教育课程,婚恋教育进课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婚恋教育来不及等待,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积极行动起来,尽快将婚恋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从教学人员和设备、教学大纲和专门研究等方面提供保障,使大学生掌握婚恋知识,正确对待两性性关系,让高校真正成为大学生实现个性健康发展、培养创造幸福人生能力的场所。三是同伴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婚恋教育通常是很多敏感话题的组合。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会影响教育效果。关于婚恋教育方式的问卷调查表明,8%的大学生选择“与传授其他知识一样,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23%的学生选择“以老师为中心的,同学参与式为主,包括多媒体、讲故事、做游戏、提问等”,67%的学生选择“由掌握这方面知识的同龄人来组织进行”。婚恋教育采用同伴教育的方式可能比较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发源于澳大利亚,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同伴教育,就是在学生中挑选有一定的号召力、影响力的学生,作为同伴教育者,教师对这些学生统一培训、考核。在进行婚恋教育时,全部教育活动均由同伴教育者组织实施,教育方法以参与式为主,包括理论要点介绍、案例分析、现场演示、小组讨论等。同伴教育方式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也易于推广,是大学生自助助人的好途径。四是咨询服务。高校心理咨询也是大学生婚恋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是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而心理咨询则是解决大学生婚恋问题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心理咨询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失恋大学生缓解痛苦和减少对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而且有助于解决性心理困惑、及早发现和及时制止大学生婚恋中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3.加强观念教育,为成功的婚恋“助力”一是让大学生懂得爱之真谛。了解爱情和婚姻的真正含义,是婚恋教育的开始。居里夫人说“如果一个人把生活兴趣全部建立在爱情那样暴风雨般的感情冲动上,那是会令人失望的。”爱情的意义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而成熟的爱,其核心在于给予。这种成熟和无私的爱包括四个要素:(1)对所爱者真诚关心,希望对方充分地发展和完善,有为对方做出贡献和牺牲的意愿;(2)责任心。相爱的双方能够同舟共济,渡过激流险滩,登上爱河的彼岸;(3)相互尊重。爱决不意味着改变对方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以适应自己的需要,而是彼此尊重,即使发生分歧,也能求同存异;(4)掌握相关知识。有了知识,才能有效沟通,正确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听取对方的想法,才能避免误解,不断地深化爱情。二是加强婚恋道德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那些道德理想很明确的人,爱情一开始就不仅是一种感情,而且是一种道德义务。”道德是婚恋教育的灵魂,也是关系个人、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婚恋道德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强化性爱与道德的关系教育,维护性爱的专一性和排他性;树立婚恋道德教育与恋爱艺术教育并重的意识,既要受平等、忠诚、尊重、负责等基本道德的约束,又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三是加强婚恋能力教育。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指出:“爱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沉湎于其中的感情,而不管他(她)达到的成熟度怎么样;如果不积极地发展自己的整个人格,培养富于创造性的意志,那么对爱情的追求将是徒劳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去爱周围的人,没有人道精神、勇气、忠诚和自我约束能力,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爱情。”婚恋的成功、道德的体现、家庭生活的幸福无一不依靠爱的能力去实施。(本文于年11月发表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END
红梅引航扬州大学辅导员工作室文案:左红梅编辑:徐嘉欣蔡禹审核:李新陶金沙汤薛艳陈华欢迎投稿至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