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中科大等高校的“天才少年班”培养问题再次引起媒体 ——倡导者李政道先生曾回忆少年班
毫无疑问,“少年班”见证了重新重视知识与人才的改革年代。当年继中科大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历史上都曾经一度招收少年大学生。
然而,神童教育的理念之一是资源有限,将之集中到少数精英身上。除了千挑万选的少年班,全国范围内中小学其实也在广设“精英班”“实验班”“火箭班”或“重点班”,尽管他们的光辉或许没有少年班闪耀。
被选中的“神童”在概念上显然不只是指天禀,还是一种社会期望。换言之,他们的天禀既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家族等集体,甚至要属于公共利益:被寄望给亲属带来向上流动的利益或高人一等的荣耀,向社会做出非凡的贡献。而一旦他们后来学习或仕途不如意,遭到的却是嘲讽。几乎每年,少年班里都会有几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是因为自控力差、学业跟不上,有的由于品行不端,有的因自理能力差而休学。当初的那些“神童”们,似乎失去了他们年少时那般光芒耀眼,在众人的视线中消失。
除了过多的 平心而论,看看张炘炀的事迹,他除了早些上大学,别的方面也都很平常。很多神童也是如此,他们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智力发育早,但未必潜力也一定更强,更不能证明他们在别的方面也同样懂事早熟,相反,他们往往倒是由于过分偏重智力发展,导致生活能力上出现问题。
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天才少年”的宁铂,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的明星,19岁成为中国大学里最年轻的助教,但年他在《实话实说》节目中却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四年后,38岁的宁铂突然宣布出家为僧。14岁考入大学的王思涵,毕业考试时却仅有一门英语及格,被学校责令退学;另一位神童魏永康在读硕士研究生时也遭到退学。这未必是他们“不行了”,而是“神童”的光环给了他们远远超出常人的压力,因为周围人常常都会忘了一个事实:“神童也是人”。
宁铂在《实话实说》()节目
中国天才养成计划“资源有限,只能集中在少数精英身上”
我们不由自主地对神童寄予厚望,可能也是因为在潜意识里会觉得,他们的天赋并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似乎还是“公共”的——这些具有特殊能力的人,被寄望来运用这种能力造福更多人,做出更多贡献。
年为神童们创办的少年班或许就是这一想法的产物。虽然这是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推动下设立,公开的目的是说“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但毫无疑问,这种中国式特殊教育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及早选拔精英,试图以一个小而精的团体来弥补中国在科技和学术发展上的不足。就逻辑上来说,这就像中国大众体育基础薄弱、国家也没有经费去广泛推动,但可以选拔少量体育人才,去奥运会赛场上争金夺银,确保花费少而又能跻身最前列。简言之,这是适合当时国家需要而创设的一个战略。
根据《无声的革命》一书所论证的,这种中国模式与西方精英教育不一样的是,这些重点学校的精英不仅仅来自上层家庭,而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择优录取,从社会各阶层选拔。这正是因为新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是社会阶层的再生产,而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年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说:“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在此,他突出了后发国家的追赶心态。最早开设少年班的是中国科技大学,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都曾一度招收少年大学生,中科大和东南大学、西安交大迄今仍在招生。因为国家需要的是科技精英——他们身上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理想,甚至还有国家的梦想。
“百废待兴”,“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呼声,是当年少年班出现的时代动因
少年班的确出了不少杰出人才,但三四十年后回头来看,它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少年班和重点班本身就挤占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有损教育公平。由于这一特殊教育的思路本身就是“超常规”的,因而势必打破一般的教育规律,简言之,这是“跨越式发展”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人们对神童寄予了超高的社会期望,而在他们表现不如预期时又失望乃至嘲讽,因此,围绕这些神童的新闻最常见的就是他们的早慧和失常这两类,这对他们个人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压力和严重伤害。
“神童”的心理问题更值得 比如,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明确,到年,将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特长生招生。这不是说义务教育不重视学生的特长,而是要扭转社会、家庭功利对待特长、刻意打造特长的观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我国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早学、多学、学深、学难,以便在升学竞争中获得优势,但等孩子上了大学,很多家长却不再管孩子的学习状态,大学对学生的质量要求也不严。
这不但导致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沉重,还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承受过重学业负担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失去学习的兴趣、动力。
“少年班”40年,见证着我国教育从整体匮乏到过度焦虑的历程。少年班的早慧、早培以及进入社会后的发展,也是一面镜子,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审视这种“赶早”教育的内在问题。更理想的教育,是追求学生成长的质量,而不是成长的速度。
今天,我们再来反思这群当年的天才少年,至少应该发现: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情商、创造力、行为力、意志品质也超级强大,而成功,更青睐情商、创造力、意志品质。
而且,我们也将成功之道看窄了。
什么是成功?在通常人看来,当然是仕途飞黄腾达,最好成为全天下的统治者,像华盛顿、林肯、成吉思汗一样叱咤风云,名垂青史。经商要像马云,做商业界的帝王;唱歌要像帕瓦罗蒂,成艺术节的泰山北斗;写作要像屈原李白曹霑鲁迅,名字永远在大学中学课本里闪闪发光。总之,所谓成功,就是万众仰望。
这些都叫成功,但最伟大的成功不是这些,而是求得内心的完满、宁静、欢喜、快乐。如果一个人能时刻置身平安喜乐之中,他就是毫无疑问的成功人士。
人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探索自然也好,建设社会也好,完善自身也好,最终都是为了摆脱恐惧、脱离束缚、迈向自由。
来源:本文由今日话题、新浪海南、红网、新京报网、金山网相关内容节选整理编辑,仅供了解社会心理和问题讨论,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
您认为”少年班“有必要存在吗?
话题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