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唐光蓉
采访时间:年4月1日
采访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
人物简介:唐光蓉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毕业,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心理中心咨询师,兼任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心理咨询师。喜欢阅读和绿植;沉静内敛,感性细腻。善于人本主义和认知行为疗法,注重萨提亚模式转换式系统疗法。
从学校到学校
唐光蓉老师1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同时兼任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这段经历她笑称为“从一个学校到一个学校,再到另一个学校”。可以说她的工作是在大学里起步,也是在大学里发展的。
谈到为何会走上心理咨询师的道路时,唐老师的回答是“机缘巧合”。唐老师直言自己是个很感性的人,08年高考的时候,深深感触于在那场地震中涌现出的无数的感人事迹,她不禁萌生学习心理学的念头。即使当时对心理学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她依然填报了心理学专业,并顺利以第一志愿录取。在大学的校园里,唐老师逐渐地对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了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在本科阶段结束后,她深感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决定继续读研。九年时间,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唐老师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找到了自己对心理学的兴趣和优势所在——临床和实践,并且将它作为自己工作的方向。
九年时间在人的一生中并不算短。读心理学源于当时的一个念头,而唐老师花了九年时间去完成它,其间遭遇很多起伏,但都坚持了下来。不得不让人感叹她是一个很执着的人,无畏眼前,一直向目标前进。她说,如今在武理担任心理咨询师,给大学生们提供心理辅导,也是将从小的心愿——做一名老师,和自己的专业结合在一起。但唐老师强调,心理咨询师绝不等同于“心理老师”,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是地位平等的,且来访者作为心理咨询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有更大的影响。这与教学体系中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现在,每个周日上午唐老师都会早早来到华科校园,为那些有心理烦恼的学生们提供心理咨询。在整个校园还未醒来,一片安宁的时候,默默地倾听着学生的心声;然后又默默地离开。她就像华科的树一般,阳光虽还未照耀大地,但她已经投下一片阴凉。
保持中立,心理学的科学与专业所在
在采访过程中,我向唐老师提出了一个我的疑问——在与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会不会对来访者的经历、想法有所感触?这些感触会不会对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产生影响?
唐老师明确地回道我,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必定会对来访者的经历产生共情,即情感上的共鸣。她会被咨询者的经历、遭遇、故事感动,情绪会随着来访者的讲述而喜而悲。但同时她强调,这种共情并不会对咨询师本身的价值观等产生影响,所有的感受只建立在来访者的经历之上,存在于心理咨询的过程之中;一旦咨询结束,咨询师会完全抽离出来。
她向我解释,心理咨询师受过专业的、科学的训练,在咨询过程中会保持一个中立的、理性的态度,心理学称之为中立性态度。所谓中立性态度,简言之,是对人对事情不偏不倚,客观而公正,耐心而平和,信任而宽容的一种态度表现。他们不会也不能将某次心理咨询的感受和感触代入到自己的观念中。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和来访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才能够客观、公正并且始终如一地去对待每位来访者,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最终达到保证咨询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见,心理咨询与平时生活中老师、朋友、家长的安慰、辅导是有区别的,它更加的专业和科学,是建立一系列普遍、广泛而又深刻的理论之上的一门职业,绝不是“动动嘴皮子的工作”。所以,心理学是货真价实的一门科学,绝不是徒有虚名。
做情感的拐杖
问到工作两年以来对心理咨询师这份职业看法的变化时,唐老师感触颇多。她说道,在一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她认为来访者像是她的顾客,咨询师要为来访者解决他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地位上是低于来访者的,甚至是“卑微”的。
但随着工作的不断进行和深入,她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现在,她认为咨询师和来访者是平等的,来访者不高于咨询师,咨询师也不高于来访者,两者是同等的“人”。基于两者平等关系的基础,来访者和咨询者在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挥同等作用。而目前很多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停留在“被动的接受者”上,在他们的想法中,接受心理咨询就是坐在椅子上听老师分析,提出建议。而这样主动--被动的咨询模式并不能有很好的效果。唐老师强调,来访者必须要主动地投入到心理咨询中,必须要自己探索、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达到一个主动--主动的咨询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唐老师将咨询师的作用比喻为“拐杖”——拐杖是助人行走的,并不能代替人走,这和“轮椅”是不同的。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组成一根结实、可靠的拐杖,在这跟拐杖的辅助下,在心理方面有困扰的来访者可以走得更稳,走得更快。
在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中的绝对影响——要实现行走,必须拄拐杖的人自己想走,并迈出脚步。另一个方面,这个比喻也很生动形象地显示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拐杖和拄着拐杖的人的位置是并排行走的,可能拐杖会在稍前处,但不会超过一个手臂的距离;更不会在身后。两者距离只有控制在并排平行的时候,拄拐杖的人才能走的又稳又快。
而当拄拐杖者能够自如行走时,他会放开拐杖,独立行走。这也意味着咨询师工作的意义在于——让来访者不再需要他。“咨询师投入过,然后离开。这难道不是一份很伟大的职业吗?”唐老师如是感叹道,我亦有同感。其实,人生也是这样。别人只能陪伴你人生中的一个阶段,不可能永远陪着你。就像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里展现的一样,人生就如一列火车,总会有人上车,总会有人下车,他们都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有自己才能陪着自己到达终点。自己的父母亲尚且如此,何况心理咨询师呢?所以老师强调,来访者要摆脱对咨询师的依赖心理,主动地来接受心理咨询,更要主动地寻求、摸索解决心理问题的答案。
两年多的工作时间,唐老师在这份工作中收获许多。从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体察心声的咨询师,唐老师的人生轨迹仿佛树上的年轮一般,一圈一圈,缠绕的是情感,镌刻的是人生。我们也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了岁月的积淀和打磨之后,唐老师必将成为一位更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新心编辑部:吴佳莹)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会心理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