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上海市心理学会召开年度学术年会。大会以“心理服务行业发展的前景:共享和规范”为主题,邀请多位专家共同讨论考证取消后,心理咨询师发展何去何从。
时间:年12月23日14:45-16:00
地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对话嘉宾:赵旭东、张海音、孙时进、王怀齐
主持人:仇剑崟
主题:考证取消后,心理咨询师发展何去何从?
大学糖作为协办方,对本次讨论做了全程跟踪报道。
▼
: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证书考试取消这件事,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我觉得我们需要对这个事情做一些探讨。
首先介绍一下台上四位嘉宾:赵旭东教授、张海音教授、孙时进教授,还有王怀齐先生。
:如果就事论事来说,取消考证这事我没有预料到。刚才孙老师还提到,他说这是我期望的。我本身不是讨厌这个制度,我觉得必须要有一种权威的选拔准入制度,但是原来的制度太低了一点。我并不是纯粹的恶意的鄙视它,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现在)我看到正规的心理学教育在发展,科班的心理学家已经越来越多,所以发生这个事情是早晚的事。
:我觉得背后也没有什么阴谋。因私来说政府退出是一个趋势,选的时间点是早是晚他们也没有细想,因为本身这也不应该是由政府来肩负的事情,现在是还给社会,由社会来做。中国在改革开放之中,这也是跟国际接轨。
一方面是跟国际接轨,一方面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取消这个证,不代表不认这个证,只是将来的认证不由政府来做。那么到底该谁来做?
我看中国心理协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还有各种民间机构,总而言之群众的需求是有的,到底能够做的更好还是更混乱,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希望能够使这个路走的更好一些。
如果按照学者们的意思,美国是博士毕业还要有三年以上的实习才能拿到资格证。那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是比较有创意的?就像当时的李云龙一样他是打出来的,不是西点军校,也不是黄埔军校。如果回到共产党的初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这个中间有一些混乱是必然的,各界人士、政府、学界、产业界要联手起来,看怎么把这个事做的更好一些。
实际上当时国家开始培训的时候,社会上也有反对的声音。我印象很深的是,精神学界和心理学界的认识并不是很相同。刚才听旭东讲他也是很矛盾,好在上海这批专家先从朋友做起,就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论。上海这边,从政府、到学界到产业界之间的配合总体还可以。当时不仅是心理学界,还有奸商、政客、学痞联手捞取利益,这是当时的一个现实。它一定会带来很多混乱,但是上海的官员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参与制定了考试的规范。
今天提醒大家的也是,既然交给社会了,今天有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有心理卫生协会,有心理学会,重要的协会都在场的话,能不能联合起来一家做?
我举一个难听的,就像食肉动物刁了一块肉就放碗里边儿,不许别人动。其实这些人联手都做不过来,配合起来各得其所,为什么首先想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
我希望不是政客、奸商、学痞合作,而是三方联合起来的合作,而且是打破学科界限,除了心理的,我觉得教育的、社工的一块坐下来,能够制定一个上海的标准,一定不是小利益为主。
在座的都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年代,那个时候确实很穷。今天,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我们上海能不能做出一个新的模式给全国看,从政府手里接过来后,做出一个更加好的东西。
但是这背后有一个很矛盾的地方。比如心理服务行业协会本来完全是民间的,但是因为中国民间不成熟,必须依靠像卫计委以及精卫中心现任副院长兼任才能保持它的成长和规范。所以政府它到底是服务的角色还是管理的角色,这个角色在成立行业协会时就要探索清楚。
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我们除了治自己的个体精神疾病,能不能用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方法使整个社会走的更健康?我是乐观的,我希望有一个觉察和探讨,今天就是有历史意义的。
:我特别同意刚才老孙提到的,在我们中国往往一放就乱,但是一卡就死。卫计委说这事该我管,刁一块肉放在那边,自己不弄又不让别人弄,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社会需求是有的,不能借着规范的名义,谁都不能动,这么多社会需求,谁来提供?
比如学历教育,博士毕业,来得及吗?一个咨询师的成长多少时间?三年硕士三年博士,还要做案例做督导,要花好多钱。要能够有服务能力,没有五年到十年的时间是非常困难的。
我请教法律界的人士,劳动部的国家职业资格证取消,那地方的某一个行业协会能不能办?
从法律上讲,可以。但是如果做的好的话,有公信力的话,要有一个完整的闭环。什么资格的人,经过什么样的过程拿到证,要有监管、考核、退出机制,一个完整的环建立起来,哪个地方的行业协会都可以做。
从培训角度讲,第一块,我们知道是为了对我们自己工作有帮助。如果做HR,做管理的,做党务工作的,我们社会当中很多对心理咨询师感兴趣,很多该学啥就学啥。在职业内,都是可以发各种证,只要不要说我是国家什么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就可以,发什么证、干什么事说清楚,法律都是允许的。
现在给我感觉是一个休克期,谁都不敢做了。包括培训机构,还是做了不少受社会欢迎、促进心理健康的工作。我们的想法还是希望这一块包括机构、培训还是做起来。你只要有个思想准备:做起来不见得被认可,这是有可能的。做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得到什么程度的认可,不可能一上来就被认可,所以这是有一定的风险。
还有很多人拿了证以后,有的已经执业了,还有人准备执业。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力量去执业。比如像我们医疗机构,很需要有专业心理咨询治疗师去提供服务,只靠精神科医生要对病人全方位提供卫生服务肯定不够。这些人(心理咨询治疗师)如果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我想还是取决于个人能力。所以拿了证以后,还是要更进一步去接受系统规范的培训,要重视留下证据,得到过什么样的鉴证。
今后的心理卫生协会,也都要做这样的事,注册系统可能会有一个认证。你是硕士毕业也好,是心理咨询五年、十年也好,如果去开业执业,要有一个认证的环节,原来的培训经历证明都要留着,它们还是能够派的上用场。
等还是不等,这个东西还是往前走,有了资格证的人,千万要重视实践。
:这三位都是我前辈,我还有一个身份,我是看了整个国家的执业心理咨询师从生到死。年的时候,我在北京花了很多时间跟老师讨论为什么有这样的制度,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证。当时老师提了一点,他提到目前的行业其实有很多需求,但是如果靠学院培养太慢了,所以我们需要更多人进来,所以会把门槛放低。
当时说的门槛放低其实还是蛮正式的。半年的封闭式训练,每天像读大学一样去学习,从7月份到1月份每天在学习、训练,出发点还是蛮严肃的,真正像学院一样训练。但是后来发现没办法,因为要面向很多职场上的人,他们没办法接受封闭式训练。后来一旦放开了,就慢慢变成半年的周末去上课这样一种方式。
我经历过这个过程,现在突然说认证取消了,有点突然。当然大家觉得这里面有毛病或者有一些问题,但是没想到这么快取消了,对我们来说有一点受不了。但是我后来在思考,从心理学来说,有点像一个人,国家是父母,生你出来了,培养你到一定程度,现在取消,在我认为不是一个结束,而是真正的开始。之前很多是在培养一些玩票性质的玩友,大家玩的开心。但是接下来会更严肃更认真。
在我看来,严肃也是其中的一块。心理学像孙老师所说的,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我个人的理解,现在行业的发展开始分化了,像人脱离自己的父母开始有自己的特点一样。开始有不同的规划,执业治疗师、咨询师、辅导师、社工开始有分化,目前是大家都有心理咨询师的证,大家可以什么都做。后面可能会越来越严肃,如果你是心理治疗师你有什么优势?如果是心理咨询师你有什么优势?这是一个慢慢精准化的过程。有些人不需要那么科班出身去帮助别人也没有问题。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更严肃的开始。
我蛮喜欢张老师提到的,靠学院培养是很慢的,其实心理学需要社会发力,这个行业的发展是需要社会的培养发展起来,后面肯定还会有持续。可能对科班出身的人会有一个认证条件,非科班出身的对什么样的培训、什么样的学分也会慢慢纳入一个考核体系里面。所以无法仅仅是靠学校去培养,社会上的培养也将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我认为这样的发展是好的,第一不让这个行业慢下来,第二可以让这个行业严肃下来,其实没有什么冲突。
:四位都说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今天不是玩票性质的,也不是辅导员性质的,其实我们非常感谢培训让中国百姓接触了心理学,进入了平常生活当中。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执业心理咨询师何去何从。未来学历教育肯定是越来越重要的,在国外也是的。但心理治疗行业也是需要不同背景的人来从事这样的工作,我们在讨论未来这部分人的标准在哪里,一定有学历教育,希望给他们铺一条怎么样的成长道路,这个是重要的。这个道路是很紧还是相对比较松,这个地方有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是由下往上的,比如行业协会,上海有行业协会,但是上海的行业协会比较成熟,我们完全有力量做。中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其他地区是不是能够做到?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或者有国家考试,有国家大考,把这个考试考的更科学,加上临床学习的学时,制定一个标准。考出证的同道,如果真的想做心理咨询师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去做,所以标准的出台很重要。你们觉得这个标准是严一点好呢?还是松一点好?这个标准由谁来执行比较好?
:刚才王老师说这个制度死掉,我很不高兴,后来他说是换了一个活法,我就高兴了。他的分析还是蛮好的,要分层次,分类,以后慢慢的分化。如果我们今天主要谈专业的,要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我的看法肯定要严格,要高大上。
说这些之前,我恰恰想对这多万人,我们要有一个大的认识。因为我跟人力资源部专门考试的处长开过两次会,以前我也参观过几个民间的机构,跟老师也有接触过。其实这多万人,有的拿了二级证、三级证,绝大多数都没有想着拿这个当饭吃,就是业余爱好,是本职工作的一个补充。还有人是自己疗病,疗伤的。
真正拿这个当饭吃的,做执业的,其实就是5%-15%。如果光拿这部分人讲,很好办,他们有这么强大的动力,该提高水准,他们是高兴的。
另外80%-90%的人并不在意考不考试。各行各业里面,警察监狱系统是用这批人用的最好的,还有一些企业做的非常不错。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有好几个专委会是按行业来分的。考不考试对于现有的这批人影响不大。只是以后如果有人再考,我们在想要给那些业余的,或者本职工作基础上兼职搞这些的取一个名称,照样是门槛比较低,比较宽松的条件,让他们能够附加一个身份。
但是,如果就你刚才说的要执业的咨询师,一定要提高标准。而且我们现在已经有条件了,如果十几年前说这个话可能会挨骂。如果是死心塌地要干这个,我们可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年轻人就得去补课,孙老师现在就在开一个课,应用心理学专家,就要去补。如果原来本科学其他专业的,就要补一个心理卫生方面的课。
老人老办法。心理学会的注册系统就是这几天商量的一个办法,用推荐制,把一些非常活跃的、或者长期以来有很好业绩的专家要介绍去注册。注册系统是比较受卫计委欣赏的制度,以前阳春白雪原来门槛太高,已经奋斗了十年才弄了一千号人进去,现在要接地气,要把优秀的资深人士引进来。卫计委现在已经有一个初级心理治疗师考试、中级心理治疗师考试,以后也要更加灵活起来。
刚才张主任提到,卫生系统以后应该是一个最大的雇主,要雇佣心理治疗师。因为三四年前已经有了法律,医疗机构就要雇佣心理治疗人员,但是现在医生挣钱都挣不到,医生还在靠非常不好的经济机制在挣钱,医院没有动力要来养这些人。
但是,上海已经有很好的苗头,这个跟精卫中心的领导有关系,上海是医保支付的,现在中国的其他省市都是在学上海。医院目前的定价已经可以养得活心理咨询师,经济上的屏障已经可以打破。
:医院讨论,他们说就算所有的钱都给他们,也无法维持。医院,从他们利益考虑是绝不愿意设心理中心。但是六院采取了一个办法,他们对于心理咨询师不排斥,非常欢迎。
:哪里的?
:北大六院。他们是采取的另外一种方式,我们不做心理咨询,但是我们引进一家非常规范非常上档次的。医院可以开食堂,为什么不找一家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医院系统要做这一块,真拿进去是要赔钱的,但是就像健康的东西很容易做乱,保健器材、保健产品没有药品这么规范,但是我们可以用药品的方式,把规范的东西推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路径,这个培养路径是多样化的。
:上海的团体治疗是可以养活人的,家庭治疗也可以养活人,甚至门诊的块钱也可以养活人。医院是不准看多,就半天,他们半天可以挣八百到一千块钱,基本上养活他们没有问题。我们如果再允许特殊服务,那没有问题。
私人如果开业也要非常严格。(精卫中心)对面好几家机构,有病人要被他们害死的。因为病人来这边(精卫中心)看病,碰到不想讲话的精神科医生,下了抑郁症诊断,开一个药,也不多说话。那病人就转身去了对面,三千块一个号,一次收五次的钱,一万五,告诉病人这个不是抑郁症,别怕,我包你治好,结果差一点死人。我们作为临床医生是如履薄冰,年纪越大越害怕病人出问题,所以从来不敢给别人打包票。但是没有受到严格训练的人,就是胆子比天大。
我们作为有医疗背景的人,队友是猪还是老虎,我们很讲究。我们一定不能掉这个领域的价,大家一定要严格规范,不然我们老是跟我们不搭的猪队友合作,心惊肉跳。
美国也不完全是博士学位的临床心理学家,还有中间下一档的咨询师。医院有一部分心理治疗师,是拿着美国护照的中国人,回来考了我们国家的心理治疗师,在美国学的counselor(咨询师)。我觉得现在条件已经成熟了,分类分层次的使用,区别情况要提高门槛。
中午我还在打电话商量下个星期要开会,我们可能就要提这方面的建议,最后采纳不采纳,我们不知道。采纳了以后,会不会去推行,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是想着还要请大家理解,这次李总理取消的考试,不是针对心理咨询师这一个项目。你们知道有多少项吗?几项。心理咨询师只是其中之一,多项之一,所以大家要理解这不是哪一些人要跟这个行当过不去,而是国家的政府职能把权力关到笼子里,不要什么东西都拿到部里面控制着。
实际上这是鼓励大家创业,应该降低创业的门槛,但是我们从技术上要提高我们的门槛。社会治理的放松,就要学术组织来加强。不然的话,就是刚才说的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我们作为学术界的应该要配合好国家进步的潮流。因为刚才也提到,搞着搞着就过分的商业化,就把我们心理咨询师行业的品行、德行搞的不好,大量的伦理、法律方面的问题就出来了。
我们将来如果说得上话,除了技术、学术方面提高门槛,还有很大的任务,是要提高这个行业的法律、伦理管理的水平,我们自己自身要促进,要配得上心理健康服务光荣的牌子和使命。这个我想是大势所趋,大家不要害怕,我相信明天是会更美好的。我跟孙老师一样乐观,我们要把不规范的东西过滤掉,随着时代的进步,水涨船高,我们要把这个行当搞的有社会的公信力,有学术上的吸引力。
不然现在好多人讲我是心理医生,我最反感讲心理医生。医生这个名头不是谁都可以叫的,医生是有多少的内涵在里面。靠了几个月的突击考个证,就称自己是心理医生,医生不能随便叫。
:这个社会太浮躁,我们应该好好的办好事情,只要有良好的动机、良好素质的人接着做这个事,你们已经走成功了,这条路不会堵死,只会有更好的政策出来,更好的机会。比如学术组织,医院,这些配套肯定要起来,这些政策马上就接上轨了,这是一个轨道转换的问题,不是死亡,是要化蝶了,你们都要成仙了。
:人到中年的时候,我们要变成中年少女,或者中年少男重新开始。我在想,虽然看到我们台上代表不同机构,对未来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有一点大家是一致的:标准一定要拿捏的非常严格到位。
接下来,想听听我们在座的,有什么样的疑问,我们可以做一下讨论。
:各位老师好,我是大四人力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年跟我的心理老师学了很多关于心理的知识,自身的一些问题也能解决很多。年的时候,我想考会计,结果会计取消掉了。现在想考心理,又给取消了。我目前打算考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前面老师讲了,可能在学校的教学时长比较多,我自己家里经济条件也不是特别好,我不知道其他的培训机构是不是有更多的帮助,想问一下职业发展规划上的事。
:我感到你的背景年龄,确实最适合读一个心理学的专硕(专业硕士),我们这边两年半才几千块钱,我们交大,而且我们最有利的是你有很多个案可以实现。几千块钱,再过两年要涨价的。
:非常实实在在的回答,这么年轻,应该尽量走学历教育。
:各位老师、专家好,我是一名社区工作者,我的问题是我们心理方面的认证能不能形成一个高、中、低三个层次,满足各种需要。比如你是在大型企业里面工作的,是搞员工关系的,考一个类似厂医一样的证。像我在街道社区工作的,能不能到社区的卫生站,像医院医院,考一个高级的证,对我们也会有一定的帮助,这是我的一个想法和愿望。
:你有什么证吗?你是心理咨询师吗?
:我不是心里咨询师,只是在社区里面做老娘舅的工作。现在稍微好一点的社区,年轻人的婚恋情况出现问题,包括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可能老大妈解决不了,就需要我们年轻人去疏导。
:第一个,社工因为是民政部管的事业,是有法律规定的,但是心理学家没有。社工是正儿八经民政部开设的职业,心理学家在中国不是一个职业,还只是一个专业。精神卫生法没有把社工写进去,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社工在好多国家大量的都是安排在精神卫生病院,是有一定职称的。
我今天不说社工的职称,我们心理治疗师现在有职称,我刚才说了初级、中级职称,副高、正高还没有,但是现在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都是属于技师里面的子系列,心理治疗师属于技师,医生有住院医、副主任医。多的不解释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社区领导要求开展一些心理疏导,以团体性讲课好呢,还是家庭式的疏导为好?我没有方向感。想向您请教一下。
:我对你的问题很感兴趣。作为社工调节一下年轻人的各种问题,你可以用社工的身份,运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不管是个别的还是团体的,这样开展起来比较有益,既有法定的身份,还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认为这是最恰当的。
:你是属于政府安排的,属于非营利公益的事情,但是不要说我在做心理治疗。我们在这方面理论和技术是相通的,但是做事情的身份不一样。
:理解,谈不上生理治疗。
:我是做心理咨询做了14年,自己本身有一份工作是金融管理,现在对我来说最担心的是,未来我们的发展是怎样的?我希望有一个行业、组织给我们一条路,这个路是怎么样的?全职来干,全职来学习,我觉得都没有问题。我都坚持了14年,但是不要出台一个政策把路堵死了。比如要什么样的学历,那我这个年纪一看就不能做这个东西了,那我们只能自己干了,对不对?
:非常感谢这位听众的表达,我觉得不是你一个人,是我了解到的很多心理咨询师的心声,他们非常的热爱这个学科,他们认同高标准,但是他们希望有一条可行的路径,让他们能够很好的出发。
:这个证也没有废止,这个证也没有死,只是这个考试死了。
:在座的不用太担心体制的那些层级,关键是你做的好不好。如果你自己搞不好,给你一个再高的位置,也没有用。出来混是要还的,而且是现世报,你指望拿着一个证保护你是不可能的。
没有证,只要你做的好,可不可以?你说你做什么,你只要不提治疗两个字就可以了。还有说心理疏导,或者别的什么也可以。我有一个博士后,啥证书没有,就是在分答上回答宝宝的问题,他全职带两个孩子读博士后,每天回答一到两个小时,他一个月收入一两万。
还有一个在读的博士,他的收入更惊人,都是基于他们确实能够解决问题。当你望眼一看的时候,你学完之后恐惧感太多了。但只要做好事就不要担心,不做好事,拿多少证都没有用。我跟旭东一样,我没有他那么多担心,该抓谁抓谁,这个世界做坏事活的越短。如果你做的很好的话,只要为人民服务,总会有机会的。
:老师好,我是35岁以后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我想了解一下,有没有艺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博士学位,因为我看了很多好像都没有,比较少,我都不敢考。因为我是偏向戏剧这一块的,我自身在这个专业上特别感兴趣,还在不停的搜索文献,如果有这样的平台和路径,我希望能够贡献的更好。
:你说的道跟他(上一位提问的观众)说的道肯定不一样,他是想拿这个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业来做。你呢,现在听下来心很大,但是实际上很业余的。如果要像他这么做,就要学临床心理学,多的别想,不然达不到他的境界。心理健康服务,就是要让教育部大大加强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都是基于临床心理学。
因为刚才主持人说了,我们限定讨论专门拿这个当饭吃的人,我们现在还没有职业执照,以后要建立执照制度,要严格在临床心理学用,如果还是在想要搞艺术,要搞哲学,那就是搞着玩的,不是我们讨论的专门职业。要去拿一个执照专门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个定义不一样。对于其他人的业余爱好,我非常崇尚多元化,但是一旦要做心理咨询一定要拿出证书。
: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来访者的问题,因为最终是他们来给钱。在以前的制度下,来访者看到了一个国家给的,好像很专业的证书,他们进去了,然后他们失望了。然后国家也发现他们甚至遭受迫害了,才突然有这个决定。在美国有那么正规的制度,似乎这个行业发展也不理想。我想各位老师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一下,心理学本身,或者心理咨询本身是不是需要做一个突破?
这么多人有需求,要给别人有回报,还愁赚不到钱吗?像旁边的幼儿园八千块都抢着来。能不能从学术方面讲讲,对心理咨询行业有什么期待?
:心理学不管是一个流派、一个方法的发展肯定是受到不满意的刺激,有不满意才有突破。如果我有病,所有的方法都治不了我,那我就自己干,要么我病的更重,要么我成为大师,心理学家就是这样出来的,如果没有疾病的体验,没有刺激,要说突破大概比较困难。
突破方式有很多,用人工智能的方式,用认知训练的方式,开发短程的、聚焦的、动力学的治疗,这个都是对现实的方法不满。能不能有既通过循证考验的,受来访者欢迎的,又有科学依据的方法,这个就是不断的发展。
我个人的体会是一个人对于心理痛苦解决方法的提供永远都是不满意,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是独特的,才会有那么多独特的心理学家。
:我非常喜欢你这个问题,确实这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是值得思考的。现在我们有一个趋势,包括心理治疗的职业,越来越个别化,自己租一个房子或者买一个房子在里面每天埋头做治疗。但是一个学科要发展,要了解其他的各个学科的进展,融合、整合,再去发明创造。所以心理学一定是民间跟专业的学术机构共同并肩的工作,我也希望我们的很多年轻的同道,在专业起步的时候,最好还是在一个专业的机构,大学、医院里面,因为这样的机构是很大的舞台,有机会了解更多专业的东西,相互取长补短。
比如神经科学家,他们做一些基础研究,经常会问心理学家请教,包括精神分析师,你们对于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样的假设?那我们去证实它。我们心理学家也是要汲取其他的经验,心理治疗师、咨询师不要变得孤立,要不断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
:可能20年前,或者老一辈的心理学家,只能通过书信来往,现在是一个资讯时代,只要拿着手机什么都可以查到。我们有很多的资源,像核磁共振技术突破非常多,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个突破,那样根本不愁职业、行业的发展。
:你刚才提的问题我也觉得非常重要,要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行业为中心。
如果借用比较时尚的话,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发展不平衡,不平等,不充分的,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打破行业的界限,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非常重要。
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各个学科,心理学、精神病学、教育学都应该打破学科的界限,打破方法为中心,探索一条崭新的路。在座的各位我觉得你们有点自信,能够搞出一条新的路,解放思想。实践实践,然后探索出一个唯一标准。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卫计委系统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的,因为喜欢心理学在十年前考二级证进来的,我想请教一下老师,在职业和非职业之间能否有一个可以预留的,用时间来沉淀的,用服务来累计的,畅通的渠道?
比如,我是非医学专业的,我是学法律的,十年前拿了这个证,现在从事的工作又是行政管理,我又知道社区卫生中心,非常需要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一些志愿者一起参与医疗服务过程中。比如我是一个志愿者,目前是非执业的人士。很多年做下来之后,如果哪天你想走职业化的道路,我希望这个通道是畅通的。所以我想职业和非职业之间预留一个通道,这样是一种相互正向作用的回馈,谢谢!
:这个蛮有意思,有相当一部分有证书、有这方面潜质的人,现在不是马上下海,以后要准备下海。我做老师、警察的本身很好,我做管理的,我证书已经有了,我也有这个素质,也有机会实践。如果以后要自然而然打通的通道,肯定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