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春节,超乎每个人的想象,过年聚会取消了,影片全都下线了,开工时间推迟了。
每个人宅在家中,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徐峥执导的《囧妈》宣布,与字节跳动合作,网络免费首播。
在这样一个无片可看的春节,这无疑刷了一波好感。
但是影片播出后,口碑呈现两极化倾向。
有的人认为该片展示了中国式家庭的情感纠葛,母子之间、夫妻之间,带给我们诸多启发;也有人认为,影片后半程剧情安排拖沓且不合理,展示的情感层次也不够丰富,豆瓣评分下降到了6分。我想,单从电影情节和节奏本身来说,这部电影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但是电影对于中国家庭情感纠葛的揭示,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影片中,展示的那些隐藏的深意,你都get到了吗?下面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一一分析。
1、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控制型父母的爱
中国不缺控制型父母,在网上对此的调侃很多,最著名的就是那个“秋裤”的段子,你穿秋裤不是因为你冷,而是因为你妈觉得你冷。
在电影《囧妈》中,妈妈对儿子,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她会不停地往儿子嘴里塞食物,哪怕儿子正在打电话;她会要求儿子多喝水,果汁、薏仁水、饮料逼着儿子喝,因为申时要排尿;她觉得儿子需要补充营养,于是给他吃红烧肉,但是却在只剩一块的情况下,制止儿子继续吃;她会强迫儿子做他不想做的事,坚持要儿子在站台拍照;过度干涉儿子的生活,不允许儿子多看手机,因为会得老年痴呆;过问儿子和儿媳的私密生活,因为是为了儿子好。不经儿子同意,随时给张璐打电话,指导他们的生活。
儿子崩溃地问:您为什么要这么对我呀?徐妈妈回答得理直气壮:因为我是你妈呀!徐妈妈几乎集结了中国式妈妈的所有特点,用一种近乎夸张的方式,在影片中进行了集中展现。
很多家长拥有跟徐妈妈一样的观点:我是你的父母,所以我有权进入你的生活;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可以掌控你的人生。
伊能静曾谈起过她和儿子的第一次吵架:她想让儿子学编剧,可儿子却想学剪辑。
争执不下之际,儿子的一句话却让她醍醐灌顶:“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
对啊,你拥有的、经历的都是你的人生啊,孩子的未来你没有去过,你的个体经验难道是百分之百准确的吗?
你到底是希望孩子活成他想成为的样子,还是你想他成为的样子?他到底是一个独立的人,还只是你的布偶?
影片中,母亲的醒悟,以儿子婚姻的解体为代价。
武志红曾说过,“真正的爱,从来不会带来伤害。”
那些以爱为名的强迫和限制,吞噬着家庭关系中的温情,将我们之间越推越远。
2、控制来源何处?婚姻不幸,儿子成为“三角化”的牺牲品
为什么会这样?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相互影响的,我们或许可以从婚姻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曾经,徐妈妈和丈夫的爱情是甜蜜的,他们相识于一次迟到,徐爸爸给徐妈妈单独放映电影《伊万的童年》。
那一刻,他们看向彼此的眼光中,充满了爱,他们认定了彼此,生下的孩子取名徐伊万。
我相信每一段感情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但是很多人往往爱而无力,将爱用错了方向。
他们不接受对方真实的样子,总是极力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徐妈妈曾跑到徐爸爸的单位,用大喇叭向全单位的人高喊:你们都不许和我们家老徐交朋友,不许叫他喝酒,不许跟他接触。
这样强制到窒息的爱,还有什么亲密可言?婚姻中的一地鸡毛,消耗了他们所有激情。
彼此相爱,到彼此折磨,全在一念之间。
歌曲《其实我想更懂你》中唱道:
每次我想更懂你,我们却更有距离;是不是都用错言语,也用错了表情。
歌曲唱出了当事人的无奈,而在婚姻中受苦的除了当事人,还有可怜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三角化”,它是指当两个人的矛盾冲突太过强烈,会找第三个人来减轻冲突的张力。
徐伊万就是一个被三角化的角色,当徐妈妈在婚姻中感受不到幸福,她就会把感情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希望从儿子这里得到情感满足。
只是方式依然延续了老的模式,依然用强迫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这就是这类父母的悲哀。
3、尽管我们讨厌父母,最终我们都长成了他们的样子
在家庭治疗中,有这样的定律,一个从小被控制的孩子,长大后很大概率上会发展成为两种人:
一种是唯唯诺诺,在婚姻中不断退让隐忍,去不断重复小时候被强迫和控制的体验,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强迫性重复”。一种是长大后开始控制别人,将曾经被强迫和控制的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去,这个人可能是伴侣,可能是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就这样被代代传承。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讨厌父母小时候那样对我们,但是长大后我们却依然的会选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最终长成了“我们所讨厌的样子”。
在《囧妈》中,徐伊万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他渴望自由的心理需求无法在原生家庭得到满足,就开始向婚姻中索取;小时候被母亲强制而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愤慨,在婚姻中用同样的方式朝着妻子发泄。如果你是一个极度追求自由,讨厌束缚的人,但凡别人提出建议,你都会觉得被束缚和控制,正因为你从小到大太缺乏表达独立见解的机会,所以长大后,你格外需要坚持你自己的想法。
然而,这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又变成了控制。
影片中,妻子张璐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都这么多年了,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后来在火车上,徐伊万跟母亲说了同样的一段话。
可怕的控制欲,像是一个怪圈,父母控制孩子,孩子长大后控制婚姻中的伴侣和自己的孩子。
这一切就像一个没有出口的恶性循环,如果你不勇敢打破,它将代代传承。
《奇葩说》中曾经说过一句话,深以为然:
“任何绝对地告诉你“我是为你好,且不容辩驳,都是值得警惕的。”
归根到底,婚恋关系与亲子关系还是不同。
母子之间,无论有多少误解,毕竟血浓于水,最终都有化解的可能。可是婚姻中的误解,日积月累,会导致双方的感情消磨殆尽,或许永远都没有办法修复。张璐在离婚时:“我曾试图做一个你理想中的老婆,但我发现自己做不到,我们之间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曾经相爱,却又互相伤害,如今,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多么遗憾!
结语:
在影片的最后,徐妈妈用儿子离婚的代价,懂得了“爱是包容与接纳”。
她不再每天盯着儿子几点喝水、几点撒尿、有没有交到新女友,何时准备要孩子。她不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儿子生活,开始忙着全国巡洋。
爱,最好的状态是,亲密有间。
我爱你,但是我允许你跟我的不同,我接受你做自己。
好的关系,不是强行改造,而是默默影响。
正像影片中告诉我们的:
“爱是接纳和尊重,而不是控制和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