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通常是从两种渠道来获得的,一种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也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另一种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获得。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意识里更相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这样的评价比较客观,尤其是来自别人对我们的一些负面评价更能触动和影响到我们对自己的判断。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不可避免地会听到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并依据这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但是我们要注意,并非别人对我们的评价都是正确的、客观的,有时候那不过是别人对你的看法而已。
2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聊到了当前婚恋市场的话题。由此,我阐述了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尽管我认为我已经比较客观的在说明自己的观点,但还是立刻遭到了这个朋友的强烈反对,在对我进行了一番严厉的驳斥后,他对我给出了如下评价“你三观不正”。听了,我忍不住笑了,但我没有再反驳他,毕竟是朋友没必要因为一个话题争得面红耳赤,跟斗鸡一样的伤了和气,实在是划不来。
但是,我会不会在心里接受朋友对我“三观不正”的评价呢?显然不会,因为我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自己清楚,我对我有自己的认知。而朋友对我给出这样的评价,他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呢?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他这句话当然不是在攻击我,他背后的深层心理和思维逻辑无非是“你是错的,我是对的,你三观不正,而我的三观很正。”
他想用我三观不正作为论据,证明我的观点是错误的,以此来说明他是正确的。其实,他这种心理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也是自恋,自己太相信自己了。当然,我这里所说的“自恋”并不是贬义,人人都有自恋心理,适度的自恋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还是有利的。
3
生活中我们周围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特别喜欢评价别人,而且都不是好听的,动不动爱给别人贴标签,进行人品定性。比如,“你这人心眼太小”“你这人脾气差”“你是一个不识好歹的人”等等,让被评价的人听后心里总不那么说服。这很正常,毕竟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人在给别人贴标签的时候,几乎千篇一律的都是义正辞严,脸上即使像开玩笑,但语气却是正经严肃的,好像就这一句话就给别人盖棺定论了。实际上,不管他们有意无意,是不是“我是为你好”的目的,在他们的心里都是在表明一个态度,“你这人不如我,我就不是你这样的。”因为在他们心里,自己不是他所说的那样的,他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出别人是那样的。潜台词就是“你不如我好。”这还是源于自恋,自己觉得自己很好,最起码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好。
4
说起自恋让我想起了《战国策》中著名的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觉得自己长得很漂亮,但他听说城北的徐公更漂亮。于是他照镜子的时候,问老婆“我和徐公谁美?”老婆说“你美。”他不信,又去问身旁的小妾“我和徐公谁漂亮啊?”小妾也说他美。
第二天,他又问一个远方来的客人同样的问题,结果得到同样的答案。直到有一天,邹忌真的见到了徐公,才发现原来徐公真的是个比自己漂亮的美男子。邹忌于是恍然大悟,原来老婆说他美是因为爱他,小妾说他美,是因为怕他,客人说他美是因为有求于他。
邹忌不可谓不自恋,甚至有些过于自恋了。但是好在他有自知之明,没让自己陷入自恋的漩涡里出不来。而我们身边很多喜欢给别人负面评价,不顾及别人情面甚至是恶意贬低、诽谤别人的人,他们的自恋比起邹忌实际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自恋并不可怕,反而有好处,但是如果过于自恋而不自知,则让人讨厌,也会影响到和谐的人际交往。
5
从社交礼仪上来说,适度而又真诚的赞美更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没事别老是批评别人,更不要轻易的就给别人负面评价,毕竟你也不完美,让人讨厌不说,还影响人际关系。
同时,对于我们来说,对于别人给我们的负面评价,也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有选择的接纳,对于一些恶意的评价,也别太往心里去,更别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毕竟,很多时候别人说你不好,无非是想说明他好,那我们就满足他们的自恋心理,自己也少不了什么,反而显得我们很有气度。所以,别人负面评价你的时候,别生气!
事实上,一个人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才是有健康的心理的表现,也才是一个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认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