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心理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 婚恋心理问题_婚恋心理解析 > 婚恋心理讲解 > 纪录片中国剩女告诉你所需要知道的关于

纪录片中国剩女告诉你所需要知道的关于

发布时间:2023-3-19 20:25:44   点击数:

由PBS(美国公共电视网)出品的纪录片《中国剩女》频繁登上热搜,将中国的婚恋话题再次推到风口浪尖,众说纷纭。纪录片名为“剩女”以女性为题材,但在片中不难看到在婚恋中男性苦楚与辛酸,更能看到之所以剩的“内幕”。

这部由两位以色列女导演历时四年拍摄完成纪录片,主要讲的是三个来自北京的单身女性在情感和生活上的成长与救赎。

片子中的三位女性一个是北京本地的电台主播,一个是大学教师,一个是来自于农村的律师。片子完整地记录了三个来自于北京单身女性的周遭的环境,并且写实的记录了他们的婚恋观以及各自对于单身的看法。

我之所以不同意用“大龄”“剩”这两个形容词,我觉得这些词都是后来人们观念上赋予的。片中的电台主播才28岁,你觉得她大吗?你觉得一个律师精英会剩吗?与其说他们倔强和坚强,不如说是否他们所处环境以及自我选择的必然结果。

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位女性:律师,34岁,山东农村老家,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都城的精英。父亲说她读书好能成才是他的骄傲,但不结婚他很伤心,妈妈更是在一旁助攻说:“临死前就是希望看到她结婚”这一系列的亲情绑架叫本来想反击的她变成可自我攻击。

崩溃的喊到:“结婚有什么用,要一个像我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用。”伤心绝望地看着窗外哭泣。

对于父母和姐姐“不结婚,再成功也是不幸福的”,“不结婚就是不正常”的观念不认同但还是按照他们希望的样子努力。也许她潜意识里已经被这种思想困得死死的,在和朋友聊天时也是对家人的观念和希望维护的丝毫不能让步。对姐姐的嘲讽和玩笑不懈而选择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

去婚介机构红娘毫不留情地给她盖上不漂亮,大龄,强势的标签。去联谊会男性说已经过了恋爱的年龄。见了一个老乡男生很欣喜,可男生说“不想找比自己优秀的女生”见一个北京当地男孩呢,男孩说:找外地的生活压力会比较大“去医院咨询冻卵,医生说国内无相关机构。可谓是煞费苦心,结果是千疮百孔。

第二位女性:电台主持人徐敏,28岁,北京本地人,有房有车,家庭条件优渥,从小到大被父母安排得明明白白。在婚恋上她很积极,有交往过男朋友,去相亲联谊会上认识一个男孩,自己感觉条件不错,

回家汇报给父母:“爸爸说不要被骗,婚恋市场很乱”妈妈也是很多条条框框。徐敏很压抑去找了心理咨询师,在简单的催眠中徐敏看到一个两岁的小女孩没有听妈妈的话,被妈妈丢下而不让哭泣的场景。所以这个小孩一定要听妈妈的话要不就会被丢弃。她很害怕很不安,只有听话。徐敏说:“男朋友只有妈妈喜欢就好”可是你可知道爱情是两个人的事,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所以女孩的关系基本都扼杀在爱之前的摇篮里,她的感觉和选择里永远有个妈妈的要求。徐敏或许都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的喜欢和爱。

第三位女性:大学老师盖琦,出身高知家庭,北京人,40岁左右,父亲也是大学教授,但是早逝。随着年龄的增大,她也慢慢向现实妥协。她开始的愿望是必须找有房子的,可是最终她却和一个比她小的,老家在农村的人结了婚。

以上者三位讲述者有着三个共同的特点,都超过27岁;三个人在事业上都比较成功,而且收入不菲;三个人的相貌都比较普通,但都有过人之处。所有的文献都会用”大龄剩女“这个称号,我不喜这样带有主观色彩的称谓我们应该从客观事实状态去称呼。

其实很难说,《大龄剩女》是一部拍摄精良的作品。何为大龄?何为剩?

西南财经大学三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30-34岁未婚女性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为37.8%,而同龄未婚男性的本科以上学历仅为21.3%,未婚女性高学历人群(硕士及以上)占比11.4%,远超未婚男性的4.1%。”

所以这部影片的观点是想说剩女形成的原因正是因为她们太优秀吗?显然不是。这种现状只有女性存在吗?----更不是。“剩女”们在婚恋市场上是一直被否定的吗?-----没有,那被pass掉的男生为何不是“剩男”?

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写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方把婚姻完全视为当事人之间个人的事情,而别人不加过问。”

散落在公园相亲角的大叔大妈们,把自己子女的个人信息以最简单粗暴的标签展示出来;婚恋交友网站上,更像是在挑菜一样,住房、工作、收入、户口、身体条件等都是被可能量化的标准之一。

于是,就会思考,为什么大众和媒体更为倾向于选择热炒“剩女”问题?但很少会将“剩男”同等视为显性话题进行讨论。

仔细想来,“剩女”明显是一个被媒体和舆论所夸大且建构出的伪命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实则和眼球经济的波动、消费社会的观念更迭有关。

而这样的标签的建立,却在无意当中,已经中伤了很多无辜的优秀女性,潜在的增加了她们的生活压力,甚至,给长辈制造了更多的恐慌。

我们再看看那些走向婚姻的中国女人,她们选择了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中国有20.3%的家庭,女人包揽了全部家务;41.7%的家庭,女人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家务;只有22.4%的家庭能做到家务男女均分;而男人承担大部分家务的家庭则仅有10.4%。

她们除了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客观现实,让女性们不得不外出工作,贡献一份收入外,除了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女性独立意识增强,视野不再拘泥于照料家庭外,能让中国女人这么玩命折腾得更痛心的原因,就是强烈的无安全感。在中国,女人的青春期似乎特别短暂。25岁不谈恋爱,就会被各种催促;28岁前还没找到男朋友,就容易被认为是嫁不出去的老女人;如果到了30多岁还没结婚,就会被称为大龄剩女。

一个女人,最好能在25岁到35岁这短短十年里,快速恋爱、结婚、生娃,妥帖又踏实地进入妻子和妈妈的角色,否则便会被视作“不会拥有幸福人生的另类”。这种社会集体潜意识逼迫着女人不能在最黄金的年龄像男人一样全身心投入工作,而是随时准备挂好标签,沽价待售。这些女性选择和生活时同样充满恐慌和不安。中国女人,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累呢?

现在这个社会,婚姻不再是寻找一个风险承担者的解决方案,也不是急于达到的标的,更不是为人所愿躲避被人口舌的逃荒。而是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遇见真正发自潜在灵魂契合而长远相伴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sso-milano.com/hljj/2802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